船上陷入了沉默,有的人被李國助這番話震撼到了,有的人則是在思考。
片刻之後,顏思齊突然開口說道:
“那我們可得早些為招募遼東難民做準備了。”
他這麼說,顯然是已經認可了李國助的話。
“沒錯。”
李國助點頭道,
“首先要準備的就是糧食。”
“等水寨建好以後,我們也要在裡面建設糧倉。”
“然後每年就近從朝鮮和日本收購糧食。”
“爭取在五年內,儲備足夠十萬人吃一年的糧食。”
難民不可能一次湧來幾十萬,肯定會分成多批次過來。
一批幾千人就算多的了,上萬也有可能,但機率不大。
因此夠十萬人吃一年的糧食應急是綽綽有餘的。
而且先來的難民可以立即開始墾荒耕種。
生產的糧食也可供應後來的難民。
即使出現不足,到時再進口糧食也來得及。
反正有儲備糧兜底,也不可能出現太大的糧食缺口。
船上沒人質疑李國助這話。
有的人是明白這個道理,有的人則是壓根就想不到這裡。
楊天生默算片刻,說道:
“那大約就是三十萬擔糧食,倒也不難籌備。”
“每年從朝鮮和日本兩地合計購入6萬擔糧食即可。”
“這樣也不至於引起朝鮮和日本的警惕。”
糧食是戰略物資。
尤其在古代,糧食產量不高。
任何國家對出口糧食的態度都不得不謹慎,不可能一次出口大量糧食。
因此向任何國家一次進口三十萬擔糧食,肯定會引起該國政府的警惕。
反之,在五年內向兩個國家分多次進口三十萬擔糧食就沒什麼問題了。
然而李國助聽了這話卻皺起了眉頭:
“你這算的不對吧,怎麼都得上百萬擔吧……”
楊天生斜眼一笑,儼然一副大黃臉的“滑稽”表情:
“小少爺向來高瞻遠矚,怎麼在這個問題上卻犯混了?”
李國助一怔,說道:“這話怎麼說?”
楊天生笑道:
“我說的是十萬百姓一年所需的口糧。”
“而小少爺說的,卻是十萬大軍一年所需的口糧……”
“啊!我明白了!”
李國助伸手一拍額頭,
“楊大哥不愧是財副,後勤問題考慮的就是周全。”
楊天生含笑頷首,也不知是感謝李國助的讚揚,還是在讚揚李國助。
他說話本來是被李國助打斷的。
卻見李國助無需別人詳解,只是稍加提點,立即就能自行想明事理,也就不再廢話了。
十萬百姓就是十萬百姓,日常勞動耗費體力也不多,一年消耗的糧食也不會太多。
十萬大軍卻不只是十萬將士,還有數萬後勤人員,及戰馬和馱畜,也都需要糧食。
何況戰鬥比日常勞作更耗費體力,以至士兵的食量也會超過平時許多。
這些就是造成十萬大軍一年所需糧食超過十萬平民四五倍的原因。
“既然這裡未來要建一座城市,那這個城總得有個名稱吧。”
陳衷紀忽然說道。
“啊對對對,這是必須要有的!”
楊天生連忙附議,船上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然而百餘人吆喝了半天,卻沒一個人提出哪怕半個方案。
李國助見如此,只好朗聲說道:
“那就叫永明城吧!”
此話一出,船上頓時安靜了,簡直落針可聞。
片刻之後,顏思齊突然鼓掌道:
“好,這名字好!寓意我大明國祚永延。”
聽他這麼一說,船上其他人也紛紛喝彩起來。
“小少爺也認為這裡就是前元的遼陽行省的永明城故址嗎?”
舵手李俊臣突然開口說道。
李國助一怔,深深地看了李俊臣片刻,點頭道:
“沒錯,既然你也是這麼認為的,那就說說你的根據吧。”
其實李國助知道海參崴在元朝叫做永明城,是前世在百度百科上看到的。
而百度百科上也沒有給出這麼說的根據。
他也從來沒有深究過,只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