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的壓縮性、彈性模量、壓縮模量等變形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水面和土體重度變化等因素。合理的土層劃分能夠確保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附加應力與自重應力的確定:需要準確找出基底附加應力,這通常是透過計算基底壓力減去土體自重來得到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地基土層在自重應力作用下的穩定狀態,以及建築物荷載引起的附加應力增量。這些應力的準確確定是計算地基沉降量的基礎。
土的變形引數:土的壓縮模量等變形引數對計算結果有直接影響。這些引數通常透過室內側限壓縮試驗或現場載荷試驗來獲取,為分層總和法提供重要的資料支援。
計算深度:確定合適的計算深度也是關鍵之一。一般規定附加應力與自重應力的比值小於某一特定值(如0.2)時的深度作為計算深度。確保計算深度足夠以涵蓋主要沉降發生的土層範圍。
應力面積法的關鍵因素
天然土層分層:按地基土的天然分層面進行劃分,這是應力面積法的基礎步驟。分層時應考慮土質的均勻性和連續性,以確保計算的準確性。
平均附加應力系數:引入平均附加應力系數的概念,用於簡化計算過程。該係數反映了基底中心點至各土層底面段的附加應力曲線的平均效應,是計算地基沉降量的重要引數。
附加應力面積:採用分層總和法公式進行計算時,需要考慮每一土層的附加應力面積。這涉及到對應力分佈形態的合理假設和計算方法的精確應用。
經驗係數的調整:為使地基沉降量的計算值與實測沉降值相符合,通常需要採用經驗係數對計算結果進行調整。這些經驗係數基於地區沉降觀測資料和工程經驗來確定。
壓縮層深度的控制:在應力面積法中,也需要確定合適的壓縮層深度。這通常採用相對變形作為控制標準,以確保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分層總和法和應力面積法在計算地基沉降量時都需要考慮多種關鍵因素。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工程情況、地質條件和資料可獲取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並確保計算引數的準確性。
在計算地基沉降量時,分層總和法與應力面積法各自進行土層劃分的方式如下:
分層總和法的土層劃分
基本原則:按照土質和應力變化情況來合理劃分土層。理論上,只要存在附加應力,就會有相應的壓縮量,但附加應力在較深位置處已經很小,可以忽略。因此,需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地基沉降計算深度(即壓縮層)。同時,土層的交介面與地下水位所在水平面是必然的分介面。
分層厚度:地基土分層厚度越小,將曲線當作直線處理就越精確(基於微積分思想)。根據經驗,分層厚度一般不宜大於0.4倍的基礎寬度(b),這樣可以提高計算的準確性。然而,劃分層數過多會增加計算量,因此需要權衡考慮。
具體步驟:首先確定地基沉降計算深度,然後在此範圍內進行分層。每一層的厚度應根據上述原則和經驗來確定,並確保包括不同的土層分介面和地下水位所在水平面。
應力面積法的土層劃分
按天然土層劃分:該方法通常按照天然土層來進行劃分,這樣更符合實際情況。
引入平均附加應力系數:為了簡化計算,應力面積法引入了平均附加應力系數的概念。這個係數考慮了從基底中心點至各層土底面段的附加應力曲線的面積效應,從而可以更方便地計算各層的沉降量。
相對變形控制標準:在確定壓縮層深度範圍時,應力面積法採用相對變形作為控制標準。這意味著需要考慮土層的變形特性來確定合適的壓縮層深度。
綜上所述,分層總和法和應力面積法在土層劃分上各有特點。分層總和法更注重土質的變化和應力的分佈情況,而應力面積法則更側重於利用天然土層和平均附加應力系數來簡化計算過程。在實際工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分層總和法和應力面積法在進行土層劃分時,各自的基本原則如下:
分層總和法的土層劃分原則
以土質和應力變化為依據:分層總和法強調根據土質的自然分層以及地基中附加應力的變化情況來合理劃分土層。這是為了確保計算的準確性和反映地基沉降的真實情況。
具體的分層標準:通常將0.4倍的基礎寬度(b)作為分層厚度的上限,同時必須將土的自然分層處和地下水位處作為分層界線。這樣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