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府的一個小鎮上,一位名叫李福的老者正坐在自家破敗不堪、幾近坍塌的門口,眼神空洞而絕望,彷彿生命的燭火即將熄滅。
他的孫子二柱餓得小臉蠟黃、身形消瘦,虛弱地依偎在他的身旁。
這時,一位名叫張三的年輕人匆匆跑來,臉上帶著一絲難掩的興奮,大聲說道:“李爺爺,您聽說了嗎?朝廷開始招撫了,說只要咱們回去,就有救濟物資發放,能熬過這災年了!”
李福緩緩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疑慮與不安,聲音沙啞地問道:“這訊息可靠嗎?朝廷真的會管我們?”
張三拍著胸脯,語氣堅定地說:“我聽鎮上的公差說的,應該錯不了。而且我還聽說,好多地方的人都已經開始往回走了呢。”
李福沉默良久,彷彿在內心深處進行著一場艱難的抉擇,隨後站起身來,拉起二柱的手:“那咱們也回去試試吧,總比在這兒餓死強。”
在通往清澗的道路上,一群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饑民正艱難地前行。
其中一個叫李四的人,滿臉憂愁地對同伴們說:“你們說,這朝廷的招撫會不會是個陷阱啊?萬一回去了,啥都沒有,還把我們抓起來怎麼辦?”
旁邊的錢五接話道:“我也有點擔心,但是現在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要是能領到救濟物資,咱們就能活下去,就算有風險,也值得一搏。”
這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用手中那根破舊的柺杖重重地敲了敲地面,說道:“我活了這麼大歲數,朝廷雖說有時候也會讓百姓失望,但在這種大災面前,應該不會騙人吧。咱們就相信一次,回去看看。”
眾人聽了老者的話,紛紛點頭,腳步也不自覺地加快了幾分,彷彿前方真的有希望在等待著他們。
而在起義軍這邊,情況也如洶湧的潮水般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在一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山寨中,點燈子趙勝的首領正與手下的將領們圍坐在一起,商議著朝廷招安之事。
一個頭目緊皺眉頭,滿臉擔憂地說:“大哥,朝廷的招撫政策,您打算怎麼辦?咱們真的要接受嗎?咱們與朝廷對抗多年,朝廷真能既往不咎?”
點燈子沉默不語,只是靜靜地凝視著帳外那連綿起伏的山巒,許久之後,才緩緩說道:“我也在猶豫。咱們起義,本就是為了讓兄弟們有口飯吃,不再受那飢餓與壓迫之苦。現在朝廷既然願意招安,並且發放物資,兄弟們或許可以不用再打仗冒險了。”
另外一個頭目卻猛地站起身來,大聲反對:“大哥,咱們和朝廷對抗了這麼久,朝廷會輕易放過我們嗎?這說不定是他們的陰謀,想要把我們一網打盡。”
點燈子長嘆一聲:“我知道有風險,但是兄弟們跟著我,也吃了不少苦。如果能夠招安,他們或許能過上安穩的日子。我想先去清澗看看情況,再做決定。”
在滿天星的營地,更是一片喧鬧嘈雜、議論紛紛的景象。
士兵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聚在一起,都在熱烈地議論著朝廷的招撫。
一名年輕計程車兵對另一名年長些計程車兵說:“你聽說了嗎?朝廷招安,只要我們放下武器,就可以領救濟物資回家了。”
另一名士兵有些擔憂地撓了撓頭,說道:“回家?我都已經習慣了在軍中的生活,真不知道回家能幹什麼。”
這時,滿天星的副頭領快步走過來,臉色一沉,呵斥道:“都別瞎議論了。首領自有安排。”
滿天星獨自坐在寬敞卻略顯簡陋的大帳中,心中猶如翻江倒海般糾結。
他深知手下計程車兵們大多都是因為饑荒才無奈加入起義軍的,如果接受招安,他們或許能有個好歸宿,可自己又怎能不擔心朝廷的誠意?
正在這時,朝廷派來的使者在眾人的簇擁下,昂首闊步地走進了營地,徑直來到了大帳之中。
使者進入大帳,滿臉堆笑,態度恭敬地對滿天星說:“頭領,朝廷深知百姓疾苦,也對將軍的勇猛和義氣欽佩有加。如今招撫之舉,實乃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頭領若率部歸降,朝廷定會厚待,挑選精銳之士留于軍中,委以重任,其餘之人皆可回鄉,還會發放土地耕種,保其生活無憂,衣食豐足。”
滿天星目光如炬,緊緊地盯著使者,問道:“你說的可是真的?朝廷真的會如此善待我們?”
使者連忙點頭,語氣誠懇地說道:“千真萬確。
朝廷已在各地開始實施招撫,許多地方的饑民和起義軍都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