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帳內,氣氛凝重壓抑,幾位起義軍元老正聚首商議首領繼任的關鍵事宜。
一位元老神色凝重,率先打破沉默:“茹成名,那小子可是員猛將,戰場上的威風大夥有目共睹,只是他那性子,實在是桀驁不馴,仿若渾身是刺,這樣的人若接了首領之位,日後隊伍的管束怕是難上加難,恐生大亂啊。”
另一位元老緊接著點頭附和:“所言極是。想當年神一元首領對咱們情深義重,他的領導功績更是歷歷在目。如今他不幸戰死,他的弟弟神一魁,為人忠厚老實、穩重可靠。咱們跟神一元出生入死,於情於理,都該扶持他弟弟上位,有他在,隊伍至少能走得安穩。”
“話雖如此,可神一魁確實缺了些神一元那般的果敢和開拓進取的勁頭。這兵荒馬亂的世道,沒有一股衝勁,真能帶著咱們打出一片更大的江山嗎?”一位元老面帶憂色,道出心中疑慮。
此時,茹成名正在自己營帳外,聽聞裡面的討論,心中暗自憤懣,緊握著拳頭,低聲埋怨:“我茹成名哪次征戰不是捨生忘死?衝鋒陷陣之時,何曾有過半分退縮?我對這起義軍的忠心,天地可鑑!他們卻因我性子直,就把我排除在外,選那神一魁,哼!”
而大帳內,元老們的討論還在繼續,只是聲音漸低,似乎心意已決。
片刻後,眾人魚貫而出,召集所有將士。一位元老站在高臺上,清了清嗓子,高聲宣佈:“諸位將士,經我等商議,神一元首領雖已離去,但他的弟弟神一魁,宅心仁厚、穩重可靠,將繼承首領之位,帶領大家繼續前行!”
臺下頓時一片寂靜,眾人皆在消化這一訊息,而茹成名站在人群中,眼神中閃過一絲不甘,卻也只能默默接受。
神一元戰死後,其弟神一魁強抑內心悲痛,而首要之事便是讓兄長入土為安。神一魁帶著一眾親信,於一處偏僻且寧靜的山坳尋覓到一塊風水寶地。
此地青山環抱,綠樹成蔭,一條清澈的溪流潺潺而過,似在低訴對逝者的哀思。眾人齊心協力,以簡陋工具挖掘墓穴,每一下挖掘皆飽含對神一元的敬重與不捨。
墓穴既成,神一魁親為兄長整理遺容,他的手微微顫抖,眼神裡滿是深情與懷念。
“大哥,你一生征戰,未竟之業小弟定當竭力完成,你安息吧。”神一魁輕聲呢喃。
隨後,神一元遺體被緩緩放入墓穴,將士們紛紛脫盔,垂首默哀,淚水於他們堅毅的臉龐滑落。
一捧捧黃土填入墓穴,漸隆起一座新墳,神一魁於墳前立一粗糙石碑,銘刻神一元功績與姓名。
葬禮畢,神一魁站於營帳之中,面對一眾神情肅穆的將領,他的目光堅定而決然。
“大哥雖去,但咱們的路還得走下去。”神一魁聲音低沉卻充滿力量,於營帳中迴盪,“如今慶陽是咱們的目標,打下慶陽,咱們便能在這亂世中有立足之地。還有那合水,亦必須拿下。慶陽沃野千里,糧草豐足,若能據為己有,我們便可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而合水,乃是慶陽之門戶,得合水,方能保慶陽之安寧,亦能為我們之進退提供屏障。”
將領們為神一魁之言所動,齊聲高呼:“聽從首領吩咐!”
聲如洪鐘,震得營帳微微晃動,顯露出他們對新首領的信任與追隨決心。
神一魁領起義軍浩蕩向慶陽進發。行軍途中,神一魁盡顯其穩重偏老實的性格。他深知征戰不易,故時刻鼓舞士氣,與士兵同甘共苦。
逢河流阻攔,他率先垂範,領士兵搭建浮橋;遇糧食短缺,他與士兵一同忍飢挨餓,將僅有的乾糧分給傷病員。他不善權謀機變,只以真誠待人,期望以此凝聚軍心。
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敵軍望風披靡。
未幾,慶陽已被圍得水洩不通。
神一魁站於慶陽城下,仰望高聳城牆,心中籌謀攻城之策。他親察城防佈局,見城東門防守稍弱,遂定計集中兵力從東門突破。
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神一魁一聲令下,起義軍如潮水般湧向慶陽東門。士兵們架起雲梯,奮勇攀爬,與城牆上守軍展開殊死拼殺。
神一魁手持長刀,於陣前督戰,其身影在火光映照下宛如戰神降臨。“兄弟們,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死去的兄弟,殺!”神一魁吶喊聲激發士兵無窮鬥志。
經一夜苦戰,起義軍終攻破慶陽東門,成功拿下慶陽。
然入慶陽後,茹成名為眼前財富資源所惑。
他令弟兄們於城中大肆搜刮,糧倉糧食被一車車運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