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黑暗的深淵之中,陝西按察使施安南宛如一位降臨凡間的神只,挺身而出。
他望著這餓殍遍野的慘狀,心中滿是悲慼與決然。施安南迅速組織起當地的鄉紳和富戶,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開啟糧倉。
“諸位,如今這大災之年,百姓們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我們的糧倉雖也是多年積蓄,但此刻若不拿出來賑濟,這些鄉親們唯有死路一條啊。”施安南目光誠摯地看著眾人。
一位鄉紳面露難色:“施大人,這糧食可是我們多年的心血,若是都散光了,日後我們又該如何是好?”
施安南痛心疾首地說道:“若百姓都餓死了,留著糧食又有何用?況且這是救命之恩,百姓定會銘記於心,日後定當湧泉相報。”
在施安南的不懈努力下,糧倉終於開啟。施安南親自坐鎮指揮放糧,他站在糧堆前,大聲喊道:“鄉親們,不要急,人人都有份,都能領到糧食活下去!”
百姓們聽聞施安南開倉放糧,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排著長長的隊伍,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施大人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若不是他,我們全家都得餓死。”一位老者感激涕零地說道。
“是啊,這大恩大德,我們這輩子都還不清。”一位年輕人附和著。
施安南不僅安排放糧,還組織了人力物力,在城中設立粥棚,為那些體弱多病、無法前來領糧的百姓送去熱粥。他日夜操勞,親自監督粥的熬製,確保每一位饑民都能喝到熱粥。
“大人,您已經幾日未閤眼了,您歇歇吧。”一位下屬心疼地勸道。
施安南搖了搖頭:“此刻我怎能休息?多一份努力,就能多救一條性命。”
施安南的善舉和卓越的治理才能,如同一束光照進了這黑暗的亂世。他組織百姓們修繕水利,開墾荒地,試圖從根本上解決饑荒問題。他還召集了一些有手藝的百姓,打造農具,教授大家先進的耕種技術。
“大家看,這新式的農具能讓耕種更加省力高效,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來年一定能有個好收成。”施安南拿著農具,耐心地給百姓們講解著。
他的這些舉措,讓陝西的百姓們逐漸從饑荒的絕境中走了出來。
京城的朝堂之上,諸位大臣正齊聚議事。崇禎皇帝面色凝重卻又帶著一絲期許。
率先開口道:“朕近日聞得陝西有個施安南,在饑荒期間作為非凡,開倉放糧,救百姓於水火,且積極治理地方,恢復生產,其能可嘉。眾愛卿對此人可有耳聞?”
吏部尚書趕忙出列,恭敬地回應:“陛下,臣確有聽聞。
施安南在陝西之舉,可謂是挽大廈於將傾。當地百姓對其感恩戴德,皆稱其為再生父母。
如今陝西之地,因他已漸有起色,不再是那副餓殍遍野、混亂無序之象。”
“陛下,如此賢才,正該為朝廷所用。”內閣首輔緊接著進言,“右副都御史之位空缺,施安南若能就任,定能為朝廷整肅官場風氣、治理地方亂象貢獻頗多力量。
以他在陝西展現出的治理才能,想必可解朝廷燃眉之急,尤其是在這各地災患頻仍、民怨漸起之時。”
一位老臣微微皺眉,略有疑慮地說道:“陛下,施安南雖有賢能,但畢竟久居陝西一地,對朝廷各方勢力與全國大局之瞭解恐有不足。
貿然將其召至京城委以重任,萬一有所差池,豈不是得不償失?”
崇禎皇帝微微點頭,沉思片刻後道:“老愛卿之言亦有幾分道理。但朕以為,人才難得,若不給予機會,怎知其不能勝任?
且陝西百姓能在大災之下得以保全,足見他頗具智慧與謀略,朕欲給他個機會,也給朝廷一個轉機。”
這時,戶部尚書也開口了:“陛下,臣以為施安南在陝西的經驗對於治理其他受災之地或許大有裨益。
若他能進京,可將其經驗分享,也好讓朝廷制定出更為妥善的救災與治理之策。”
“可陝西百姓定是不願他離去,這又當如何是好?”禮部侍郎輕聲問道。
內閣首輔自信滿滿地回答:“陛下,朝廷用人,自當以大局為重。陝西百姓雖有不捨,但只要朝廷曉之以理,許以繼續關注陝西發展之諾,想必他們也能理解。
何況施安南到了京城,若能建立更大功勳,日後對陝西的回饋亦不會少。”
崇禎皇帝聽後,心中稍定,說道:“既如此,便擬旨召施安南進京任職右副都御史,眾愛卿且去安排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