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衙門(1 / 2)

在陝西的各級官府衙門內,氣氛卻顯得格外壓抑與詭異。地方官員們聽聞起義的訊息,一個個如坐針氈,他們心中有著雙重的恐懼。

一方面,他們深知朝廷的嚴苛,如果這股起義的風潮不能迅速平息,一旦追究起責任來,自己必定會遭受嚴厲的制裁,仕途乃至身家性命都將毀於一旦。

另一方面,他們看著那些飢寒交迫的農民,心中又懷著一絲僥倖,暗自幻想或許等到來年夏收之後,這些為了一口吃食而被迫起義的農民們,能夠因為有了新糧的收穫而自動解散,迴歸到各自的家鄉,繼續過著往昔那種雖貧苦卻安穩的日子。

“這亂事一起,怕是要捅破天了,朝廷那邊定會嚴查,咱們的腦袋可都懸在褲腰帶上了。”一位年長的州官面容愁苦,聲音沙啞地說道。

“哼,那些泥腿子,不過是餓了些,能成什麼氣候?等熬過這陣,來年有了收成,自然就散了。”一位年輕氣盛的縣令接話,可那話語裡雖帶著不屑,眼神中卻難掩一絲慌亂。

“你說得輕巧,如今他們鬧得這般兇,如何能捱到來年?若再不想辦法,怕是禍事將至。”一位武官出身的都司皺著濃眉,大聲呵斥道。

“都司大人,您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您手底下有兵,自然不懼。可我等縣衙,就那幾個衙役,能頂什麼用?”一位知縣不滿地嘟囔著。

“莫要再爭吵,當務之急是要想個法子應對。是該安撫,還是鎮壓,總得有個章程。”知府終於開口,試圖穩住局面。

“安撫?拿什麼安撫?府庫空虛,無糧無銀,拿空話去哄那些饑民嗎?”一位通判冷笑著反問。

“若要鎮壓,兵力又不足,且一旦動武,死傷必多,朝廷若追究起來,誰能擔此罪責?”另一位推官憂心忡忡地說道。

“那依你之見,就這麼幹等著?”都司瞪著眼睛,有些惱怒。

“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與那些起義的頭目談談,許他們些好處,勸其歸降。”一位縣丞小心翼翼地提議。

“你這是痴人說夢,他們如今勢頭正盛,怎會聽你幾句空話就歸降?”年輕縣令不屑地駁斥。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不成坐以待斃?”一位主簿急得直跺腳。

孫大人眼睛一亮,似乎想到了什麼:“諸位大人,我想或許可以先暗中組織些鄉勇,進行防禦,儘量不讓事態擴大。”

趙大人搖搖頭:“孫大人,這不過是權宜之計。鄉勇能有多大作用?若真遇大股起義軍,無異於螳臂當車。再說,這幾個月誰能擔保不出事?”

錢大人搓著手:“但除此之外,我們似乎也別無他法。除非……朝廷能及時撥下救災糧款,安撫百姓,可這……”

眾人皆沉默,他們深知朝廷如今財政緊張,撥糧款之事希望渺茫。

趙大人長嘆一聲:“罷了,先按孫大人所言,組織鄉勇吧。再派人密切關注起義軍動向,若有機會,或許能與他們的首領談談,勸其歸降。”

錢大人質疑道:“談何容易?那些人如今已對官府恨之入骨,怎會輕易歸降?”

孫大人接話:“不試試怎知?總好過坐以待斃。也許許以重利,給些承諾,他們會心動。”

趙大人無奈地聳聳肩:“也只能如此了。但願天可憐見,讓這風波早日平息,否則,你我皆在劫難逃。”

然而,現實卻不會因為他們的掩耳盜鈴而有所改變。

農民起義的聲勢如同洶湧的潮水,一天比一天高漲。

那些衣衫襤褸卻眼神堅定的起義農民們,在三秦大地的山川溝壑間穿梭,他們的隊伍不斷壯大,所到之處,官府的權威被徹底撼動。

崇禎皇帝大為震怒,立即下旨令兵部查核此事。兵部領旨後,迅速展開調查,然而在調查過程中,卻發現地方官們之間相互推諉扯皮,混亂不堪。

陝西巡撫胡廷宴為了推卸責任,聲稱是延綏巡撫嶽和聲管轄的邊兵作亂,彷彿這一切都與自己毫無干係。

延綏巡撫嶽和聲聽聞後,自然不肯背這個黑鍋,趕忙辯解說是陝西內地的饑民為“盜”,與自己的邊兵毫無關聯。

陝西巡按御史吳煥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對這兩位巡撫的行為深感不滿,他憤怒地寫道:“早在七月白水就發生了起義事件,當時就可以看出大多是本地的饑民,而並非邊兵。”

“而如今上報的盜賊都是裝備精良的騎兵,動輒七八千人,如此龐大的規模,完全是兩位巡撫的推諉隱瞞,才導致事態發展到如今這般嚴重的地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