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已然從自己的內府撥出了十萬兩銀子用於賑災,可這遠遠不足以填補陝西那如深淵般的災情缺口。
於是,諸位大臣們將目光投向了這些擁有著鉅額財富與廣袤封地的王爺們,期望他們能在這國難當頭之際有所表示。
然而,王爺們的態度卻如出一轍——拒絕。
福王府內,福王朱常洵慵懶地斜倚在那張由金絲楠木製成、鑲嵌著無數寶石的躺椅上,椅背上雕刻著精美的龍鳳呈祥圖案,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皇家的奢華與威嚴。
他手中把玩著一顆溫潤的羊脂玉球,那玉球散發著柔和的光澤,彷彿凝聚了無數工匠的心血與歲月的沉澱。
他身旁環繞著一眾姬妾,個個身著綾羅綢緞,那綢緞上繡著細膩的花卉圖案,隨著她們的動作輕輕搖曳,彷彿春日裡隨風舞動的繁花盛景。
姬妾們頭戴珠翠寶石,每一顆珠子都圓潤飽滿,在燭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璀璨的光芒,恰似夜空中最耀眼的繁星。
她們正爭著為朱常洵投餵精緻的點心,那些點心盛放在金制的碟盤中,碟盤邊緣雕刻著繁複的花紋,盤中的點心造型精美,宛如藝術品。
此時,管家匆匆而入,面色略顯慌張,在朱常洵耳邊輕聲說道:“王爺,陛下旨意已下,望王爺能為陝西賑災出份力。”
朱常洵聽聞,眉頭一皺,將手中玉球重重地拍在一旁的茶几上,發出清脆的響聲,茶几上擺放的那些價值連城的古玩都跟著微微顫抖。
那茶几乃是用整塊的大理石打造而成,桌面光滑如鏡,紋理自然流暢,彷彿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茶几上的古玩有來自前朝的瓷瓶,瓷瓶上繪製著精美的仕女圖,人物神態栩栩如生,彷彿要從瓶身上走出來一般;
還有古色古香的青銅鼎,鼎身上銘刻著古老的銘文,訴說著久遠的歷史與神秘的故事。
朱常洵越想越氣,怒目圓睜:“陛下這是要幹什麼?本王的錢財,那可是耗費無數心血、歷經多年才積攢下來的,他怎敢僅憑一句話就妄圖拿走?”
老郡王手捻鬍鬚,若有所思地輕聲說道:“王爺,您先消消氣。此次陝西災情確實厲害,但朝廷每年所收賦稅也不在少數啊。怎麼如今非要從咱們這些王爺府裡掏錢呢?會不會是朝堂之上那些大臣,還有地方官員們在中間搗鬼,把錢都私吞了,現在卻讓咱們來背這個鍋?”
朱常洵胸脯劇烈起伏,狠狠地哼了一聲:“他能把本王怎樣?本王既是他皇叔,又是先皇的愛子,他有那個膽量動本王嗎?”
老郡王憂心忡忡,趕忙上前一步,低聲勸道:“王爺啊,您可千萬不能這麼想。君威難測,陛下旨意已下,您要是抗旨,那可是會招來滅頂之災的呀。”
朱常洵根本聽不進去,瞪大了眼睛,怒吼道:“陛下自己的內庫才拿出十萬兩銀子,本王的錢難道是大風颳來的?他現在卻厚著臉皮來向本王要,這到底是何道理?”
老郡王無奈地搖了搖頭。
朱常洵餘怒未消,繼續說道:“這王府上下,每天開銷如流水,哪還有餘錢去賑濟災民?再說了,天下是他這個皇帝的,本王就該好好享受這榮華富貴,賑災這種事情,理應他自己去想法子解決!”
而在周王府中,周王朱恭枵正坐在書房裡,書房四壁擺滿了書架,書架上陳列著各類珍貴的古籍善本,那些書籍的封面有的用絲綢包裹,有的鑲嵌著寶石,在微弱的光線中散發著古樸而神秘的氣息。
朱恭枵對著一幅古畫細細品鑑,那古畫是出自名家之手,畫中的山水意境深遠,筆墨精妙絕倫,每一筆都彷彿蘊含著畫家的靈魂與情感。
管家進來通報後,他輕輕放下畫軸,嘆了口氣:“本王並非不想為陛下分憂,只是這王府看似奢華,實則銀錢也有諸多用途。本王還打算修繕一下後花園,那可是耗費巨資之事。”
他的兒子,一位年輕的郡王卻有些擔憂地說:“父王,若是咱們一點都不出,恐陛下怪罪。畢竟如今這局勢,陝西若亂,恐波及我等。”
朱恭枵瞪了他一眼:“你懂什麼!這天下這麼大,受災之地不過一隅,陛下定有其他辦法。”
各個王府之間,信使往來頻繁,他們或是商討應對之策,或是抱怨崇禎皇帝的要求。有的王爺甚至想著聯合起來,共同抵制這一旨意。
但崇禎皇帝的決心亦不可動搖,一道道催旨不斷髮往各王府。
在朝堂之上,大臣們也紛紛議論著藩王們的態度。
一位御史站出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