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瑜這時才如夢初醒,望著一片混亂的局勢,冷汗從額頭不斷滲出,心中湧起無盡的懊悔與恐懼,他深知自己已然闖下了彌天大禍。
那原本看似即將成功的招安大計,如同虛幻的泡影,在起義軍的突然反叛中瞬間破碎,只留下滿目瘡痍和難以收拾的殘局。
慌亂之中,陳奇瑜的第一反應便是尋找替罪羊。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寶雞知縣李嘉彥身上。
在他看來,李嘉彥是導致此次招安失敗的罪魁禍首。
於是,他迅速向朝廷上書,言辭激烈地歸罪於李嘉彥,聲稱是他阻撓撫局,殺降激變。
在這份上疏中,陳奇瑜歪曲事實,將自己的決策失誤和對起義軍的判斷錯誤統統掩蓋,把所有的責任都一股腦兒地推到了李嘉彥的身上。
陳奇瑜描述道,李嘉彥在起義軍受撫經過寶雞時,違背朝廷的招安旨意,擅自對起義軍採取敵對行動,殺害了已投降的起義軍士兵,從而激怒了起義軍,導致他們反叛。
他的描述看似有理有據,彷彿他自己才是那個被無辜牽連的受害者。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李嘉彥作為寶雞知縣,一直盡職盡責,他對起義軍的態度始終是謹慎而又忠誠於朝廷的安排。
但在陳奇瑜的誣陷下,他瞬間成為了眾矢之的。
繼之又把責任推給陝西巡撫練國事。
陳奇瑜在給朝廷的奏疏中,指責練國事在整個招安過程中,未能積極配合他的工作,對起義軍的動向和情況掌握不足,也沒有及時提供有效的支援和協助。
他聲稱,正是由於練國事的失職,才使得起義軍有機可乘,最終導致招安失敗。
練國事在接到陳奇瑜的指責後,感到無比震驚和委屈。
他一直努力協調陝西各地的事務,積極參與招安計劃的實施,卻沒想到被陳奇瑜當作了推卸責任的物件。
朱由檢,這位身處朝堂之上,試圖掌控天下局勢的皇帝,此時卻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與糾結之中。
他對漢中棧道發生的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瞭解,那些來自前線的訊息,經過層層傳遞和歪曲,到達他耳中時已經真假難辨。
而且,此次招撫是他親自批准的,出於護短的心理,他不願意承認自己決策的失誤。
在陳奇瑜的誤導下,他幾乎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便先後下令逮捕了李嘉彥、練國事等人。
李嘉彥被逮捕時,心中充滿了冤屈。他在寶雞任職期間,一直致力於維護地方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寧。
面對起義軍的威脅,他始終堅守崗位,按照朝廷的命令列事。
然而,如今卻因為陳奇瑜的誣陷,被押解進京,面臨著未知的命運。
他一路上不斷呼喊著自己的冤屈,希望能夠有機會向皇帝當面陳述實情,但他的聲音卻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練國事同樣命運坎坷。他在陝西巡撫的任上,為了應對農民起義和維護地方秩序,付出了諸多努力。
他組織兵力抵抗起義軍,安撫百姓,積極籌備糧草和物資。
但此刻,他卻被皇帝的聖旨剝奪了權力,被關進了大牢。
他在獄中,回想著自己的為官生涯,對陳奇瑜的所作所為感到無比憤怒,同時也對朝廷的昏庸感到失望。
朱由檢在逮捕了李嘉彥和練國事之後,任命李喬接任陝西巡撫。
李喬在接到任命時,心中充滿了忐忑。他深知陝西局勢的複雜性和危險性,尤其是在招安失敗之後,起義軍的勢力更加猖獗,陝西隨時都可能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
他一方面要應對起義軍的威脅,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同時還要小心謹慎,以免重蹈練國事的覆轍。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平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瞭解到漢中棧道招安失敗的真相。
給事中顧國寶,這位敢於直言的官員,深知此事的嚴重性。
他透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大量關於陳奇瑜主撫失誤的證據。
在朝堂之上,他毅然上疏,指責陳奇瑜主撫誤了大事。
他詳細地闡述了陳奇瑜在招安過程中的種種錯誤決策,包括對起義軍的輕信、對局勢的誤判以及在發現起義軍有反叛跡象時的不作為。
他的上疏言辭懇切,證據確鑿,引起了朝堂上的一片譁然。
陝西巡按傅永淳也站了出來,他在陝西任職期間,對當地的情況瞭如指掌。
他親眼目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