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河南(1 / 2)

彼時的河南,在連年天災的肆虐下,早已是滿目瘡痍,宛如人間煉獄。

崇禎三、四、五、六年,大旱如惡魔般盤踞此地,持續的乾旱使得土地乾裂,禾苗枯焦。

田野裡,不見一絲綠色的生機,只剩下荒蕪的黃土,在狂風中瑟瑟發抖。“秋既無收,麥又難種。

野無青草,十室九空”,短短十六字,卻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人心,將河南百姓的悲慘境遇刻畫得淋漓盡致。

鬥米值銀五錢,這在平常年景或許只是物價的正常波動,但在此時,卻成了壓垮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普通百姓辛苦勞作一日,換來的報酬竟難以餬口,連一升米都買不起。

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放下尊嚴,四處尋找一切能果腹的東西。

草根、樹葉,這些曾經被視作無用之物的東西,如今卻成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但這些又怎能滿足人體的基本需求?飢餓、疾病如影隨形,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丈夫拋棄妻子,母親狠心捨棄孩子,只為了能讓自己的血脈在這絕境中多延續一絲生機。

那些被賣的子女,換來的微薄錢財,甚至不足以支撐一家人吃上幾餐。在絕望的深淵中,有人選擇自縊於空林,有人甘心投身溝渠,試圖用死亡來結束這無盡的痛苦。

路邊,隨處可見餓死的屍體,無人收斂,任由野狗啃食;衣衫襤褸、面色如菜的乞丐,拄著柺杖,步履蹣跚,每一步都彷彿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縣衙裡,官員們為了完成賦稅任務,對百姓施以杖刑,百姓在皮鞭下痛苦哀號,卻無力反抗。

許多人不堪重負,倒斃在公堂之上。為了躲避這沉重的壓迫,有的人用泥巴堵住家門,挑起擔子,背井離鄉,踏上未知的逃亡之路。

更有甚者,在極度飢餓的驅使下,竟出現了骨肉相殘食的人間慘劇,這是何等的絕望與悲哀,讓人不忍直視。

在這樣的大荒之年,百姓們本就身處生死邊緣,滿心期待著朝廷能夠伸出援手,給予一絲溫暖和希望。

然而,明政府卻如同一臺冰冷的機器,不但不加賑濟,反而變本加厲地對百姓進行盤剝。

誅求、供應、兵糧、器械、米豆、芻茭……各種名目的賦稅和攤派,如潮水般向百姓湧來,將他們僅存的一絲希望徹底淹沒。

正賦之外,還有加派。官員們為了討好上司,滿足朝廷的財政需求,不斷增加百姓的負擔。

數年的舊逋,被無情地追討,哪怕百姓早已家徒四壁,一無所有;三分之預徵,提前將百姓未來的生活希望榨乾;

額外拋荒之地的計祿,更是毫無道理,讓百姓苦不堪言。舊額未完,新餉已催;新徵甫畢,舊逋又下;額內難緩,額外復急。

鄉村之中,再也聽不到犬吠之聲,只剩下催租吏那令人膽寒的敲門聲。

每一次敲門聲,都如同催命符,讓百姓們驚恐萬分。樹上的杜鵑啼叫,彷彿也在為這悲慘的世界哭泣,灑下的是百姓被鞭笞的斑斑血淚。

黃埃漫天,赤地千里,每一個鄉村都幾乎斷絕了人煙,只剩下殘垣斷壁和死寂的空氣。夜晚,白骨與青磷相伴,鬼哭聲在曠野中迴盪,陰森恐怖,讓人毛骨悚然。

在這樣的絕境中,百姓們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絕望。

他們再也無法忍受這非人的生活,對明朝政府的統治徹底失去了信心。

農民軍的到來,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和勇氣。

他們紛紛響應,加入農民軍的隊伍,希望能在這片混亂的世界中,為自己和家人爭取一線生機。

崇禎六年底,明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在《中原生靈疏》中,用他的筆,真實地記錄下了河南當時的這一慘狀。

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明朝末年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農民起義爆發的深層原因。

農民軍進入河南後,迅速與當地百姓融為一體。他們深知百姓的疾苦,所到之處,開倉放糧,救濟饑民。

這一舉措,如同春風化雨,滋潤了百姓乾涸的心田,贏得了他們的衷心擁護和支援。

許多百姓自發地為農民軍提供情報、運送物資,甚至直接投身戰場,與農民軍並肩作戰。

崇禎七年以後,農民軍的力量陡然增長,這與中原地區大量農民的加入密不可分。

這些新加入的農民,雖然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軍事訓練,但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生慾望和對明朝政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