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博弈(1 / 3)

在明末農民起義的烽火越燃越烈之際,朝廷大臣們又一次將目光聚焦到了統一事權這一關鍵問題之上。

彼時,義軍在各地的活動可謂是“流突無定”,他們的身影穿梭於大江南北,行蹤飄忽不定,令明朝官軍疲於奔命。

朝堂之上,大臣們憂心忡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他們一致認為,義軍之所以能夠如此肆意縱橫,關鍵原因在於“各鎮、撫事權不一,互相觀望”。

當時,明朝的軍事體系中,各鎮總兵與巡撫各自為政,他們雖手握兵權,卻缺乏統一的指揮與協調。

一旦面對義軍的行動,往往是你看我、我看你,誰都不願意率先出擊,生怕自己的兵力受損,讓他人坐收漁利。

這種混亂的局面,無疑為義軍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基於此,大臣們紛紛提議,“宜以重臣開督府,統攝諸道兵討賊”。

他們認為,只有設立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督府,由一位重臣來統一指揮各道兵馬,才能打破這種各自為戰的僵局,形成強大的軍事合力,對義軍進行有效的圍剿。

朱由檢,這位身處風雨飄搖之中的明朝皇帝,在聽取了大臣們的建議後,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當前局勢的嚴峻,義軍的勢力如野草般蔓延,已經對明朝的統治構成了致命威脅。

而統一事權,或許真的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一步。經過一番權衡,他最終同意了這個意見。

然而,在人選問題上,卻出現了分歧。大臣們紛紛推薦洪承疇,洪承疇在當時可謂是明朝的中流砥柱。

他長期在西北任職,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對農民起義軍的作戰特點也頗為了解。

在以往的多次戰役中,他都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能力,成功地鎮壓了多起小規模的起義。他的威名,讓起義軍聞風喪膽。

然而,朱由檢卻有著自己的考量。他指出,陝西三邊與蒙古部落相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洪承疇肩負著邊防重任,一旦他離開,蒙古部落可能會趁機侵擾,邊境將陷入危機。“未可輕易”四字,道出了朱由檢對邊防安全的深深擔憂。在他看來,內憂與外患同樣棘手,兩者都不可忽視。

經過反覆斟酌,朱由檢做出了決定:“進延綏巡撫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視賊所向,隨方剿撫”。

陳奇瑜,這位原本任職於延綏的巡撫,憑藉著自己在地方上的政績和一定的軍事才能,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他突然被委以如此重任,負責節制數省的文武官員,一時間成為了明朝剿滅農民起義的關鍵人物。

這一任命,標誌著明廷為鎮壓農民起義而設立有權節制幾省文武官員的總督職務之始。

它的出現,深刻地反映了起義農民的力量已經在長期的鬥爭中不斷成長壯大。特別是起義軍採取的流動戰術,轉戰於各省之間,讓明朝政府依靠任何一省的兵力都難以招架。

以往,起義軍的活動範圍相對侷限,某一省的官軍尚可憑藉自身力量進行圍剿。但隨著起義軍勢力的擴張,他們不再侷限於一地,而是靈活地穿梭於各個省份之間。

今天在陝西攻城略地,明日便可能出現在河南的土地上。這種流動性極強的作戰方式,使得明朝各省的官軍無法及時做出反應。

當一個省份的官軍得到訊息準備出擊時,起義軍早已轉移到了另一個省份,讓官軍撲了個空。

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明廷不得不做出改變,設立總督一職,試圖整合各方力量,對起義軍進行全面的圍剿。

陳奇瑜上任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需要迅速熟悉各個省份的軍事情況,協調不同地區的官軍,制定出有效的作戰策略。

他首先對各省份的兵力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統計。陝西,作為起義軍活動的重要區域之一,有著數量可觀的官軍,但由於長期的戰爭消耗,士兵們疲憊不堪,裝備也亟待更新。

山西,地處中原要衝,其官軍的戰鬥力參差不齊,部分士兵缺乏實戰經驗。

河南,作為中原腹地,是起義軍頻繁出沒的地方,這裡的官軍在以往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士氣低落。湖廣和四川,地勢複雜,地形多樣,官軍在應對起義軍的山地作戰時,往往力不從心。

陳奇瑜深知,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先解決這些問題。他開始著手整頓軍隊,加強訓練。

他從各地抽調精銳士兵,組成了一支核心部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