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朗聲道:“諸位大人所言,不無道理。但本王,並非誇誇其談之輩。我熟讀兵書戰策,對西域局勢瞭如指掌,更有破敵之策!”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那目光像是能穿透黑暗的陽光,掃過每一個質疑他的人。
“各位不妨說說,我哪裡不足,我當一一解答!”
李璘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率先發難:“你說你熟讀兵書戰策,那你說說,該如何應對吐蕃的入侵?”
李豪毫不猶豫地回答:“吐蕃騎兵強悍,步兵孱弱,我軍當以步兵據守險要,以騎兵迂迴包抄,斷其糧草,使其不戰自潰!”
李璘啞然,他沒想到盛王竟然能如此迅速地給出應對之策,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像能塞進一個雞蛋。
他不甘心就此罷休,繼續追問:“那你說說,該如何經營西域,發展經濟?”
李豪胸有成竹地答道:“西域地處絲綢之路要衝,商貿繁榮。我當鼓勵商貿,減免賦稅,吸引各國商人前來貿易,同時發展農業,興修水利,使西域成為我大唐的糧倉!”
他侃侃而談,從軍事到經濟,從政治到文化,每一個問題都回答得滴水不漏,讓那些攻擊他的人啞口無言。
朝堂上的官員們,原本對盛王抱有懷疑態度,此刻也不禁對他刮目相看,他們的
李豪的精彩回答讓一些原本搖擺不定的官員紛紛改變態度,他們站出來說道:“盛王殿下果然聰慧過人,臣等願支援殿下前往安西任職。”
李隆基一直默默地觀察著這一切,他原本對盛王也有些疑慮,但現在,他開始相信,這個兒子或許真的能夠勝任安西節度使的職位。
李豪見狀,趁熱打鐵,向李隆基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現代軍事理念以及對安西地區的規劃。
他從戰略佈局到戰術運用,從經濟發展到文化融合,侃侃而談,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聽得李隆基頻頻點頭,李隆基的眼神中逐漸流露出欣賞之色。
周圍的大臣們,有的聽得津津有味,眼睛裡閃爍著好奇和求知的光芒;有的則面露不屑,嘴角微微下撇,眼神中帶著輕蔑;還有的則是一臉的茫然,眼睛裡滿是疑惑。
他們都在等著看皇帝的態度,因為這將決定盛王的命運。
李隆基聽完盛王的闡述,他沉吟片刻,緩緩說道:“環兒,你的想法很有新意,朕很感興趣。朕決定……”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了盛王身上,“朕決定,讓你前往安西,臨時擔任安西節度使一職!”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
支援盛王的人歡呼雀躍,他們的歡呼聲像是洶湧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而反對者們則垂頭喪氣,他們低著頭,像霜打的茄子一樣。
李璘臉色鐵青,他沒想到李隆基竟然真的答應了盛王的請求,他的臉色像烏雲密佈的天空,他緊握雙拳,指甲深深地陷入了肉中,那疼痛像是要把他的憤怒都釋放出來。
李豪心中狂喜,他感覺自己的心臟在胸腔裡劇烈地跳動,像是要跳出嗓子眼兒。
李隆基看著盛王,“環兒,朕給你三個月的時間,你若是能拿出讓朕滿意的成果,朕就正式任命你為安西節度使。若是不能……”
他語氣一頓,目光變得凌厲起來,那目光像兩把鋒利的劍,“那就提頭來見!”
李隆基的旨意一下,朝堂之上如同沸水入油,炸開了鍋。
李豪表面平靜如水,內心卻掀起驚濤駭浪,他的心跳聲在自己耳朵裡如同雷鳴。
父皇給了他三個月的時間,這三個月,他必須拿出足以震懾朝野的功績,才能真正坐穩安西節度使的位置。
他緊抿著唇,眼神堅定,彷彿一頭蓄勢待發的雄獅,隨時準備撲向獵物。
退朝之後,李豪吩咐下人把公孫大娘放了。
隨後他獨自一人走在宮中,思緒萬千。
他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在空曠的宮殿裡迴盪,那聲音孤獨而又堅定。
他知道自己雖然得到了皇帝的初步認可,但朝中反對他的勢力依然強大。
楊國忠雖然失勢,但黨羽眾多,必然會伺機反撲。
他彷彿能看到楊國忠那些隱藏在暗處的黨羽,像一群伺機而動的毒蛇。
李璘更是對他恨之入骨,絕不會善罷甘休,李璘那充滿仇恨的眼神一直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
還有那些觀望不定的官員,他們的態度隨時可能發生改變,他們那搖擺不定的神情彷彿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