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新紀Y宇宙歷第四紀NF年年初,陳念宣佈第三代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建造計劃—仙門計劃。
迄今為止,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一共出現過三種型號。
分別是第一代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火種;
第二代模組化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星火;
第二代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
第一代火種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實驗性質大於工業性質,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第二代模組化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和第二代量產型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
之後量子仙宗科學委員會在青神星第一月球建造第二代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時,解決了規範引力場作用距離等技術難題。
仙門是經過全面升級後的第三代量產型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
仙門計劃便是陳念用來和程式設計元素生命技術體系競爭的第二步。
路線之爭或者說技術體系之爭,並非單純的技術先進與否,需要考慮到多種因素和維度。
最大的決定因素是人。
確切的說,哪種技術體系綁架的人多,哪種技術體系勝出。
例如傳統型50%氧元素工業,一條1000萬噸50%氧元素生產線,需要研發,測試,工藝,維護,技術支援等專業工程師數量在120萬人左右。
圍繞這條生產線衍生的從業人員,例如50%氧元素模組設計,製造,測試,技術支援等,數百倍於專業工程師數量。
陳唸的計劃簡單粗暴,把足夠多的量子仙宗弟子繫結到先進量子衍化技術體系上即可。
仙門,一項超級工程,
工程主體由五大部分組成,第三代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質量效應發生器,傳送門,超級生物智腦和戴森球。
仙門系統有兩個核心功能。
第一是仙門系統核心部件第三代分散式量子動力工業生產線可以量產50%氧元素,年產量超過600萬噸。
第二是傳送功能,質量效應發生器和傳送門可以支援一定質量物體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傳送。
傳送範圍和質量視質量效應發生器功率而定。
仙門計劃一期工程,由5000萬噸50%氧元素為核心製造的質量效應發生器和傳送門,可以將質量低於1萬噸的物體傳送到0.5光年範圍內任意位置。
質量效應發生器終極形態是由60億噸50%氧元素為核心製造的超級怪獸。
屆時傳送門傳送質量會提高至10萬噸,傳送距離會增加到10.3光年,剛好覆蓋位於9.9光年外的青神星。
足以滿足絕大部分相鄰恆星之間的傳送需求。
終極形態的仙門每時每刻會消耗天文數字的能量,戴森球的作用就是給仙門供能。
超威星恆星每秒釋放的熱量約為4.2x10的26次方焦耳,略大於太陽功率。
戴森球能量轉換效率約為99.9%,即4.1958x10的26次方焦耳。
這個資料決定了仙門系統各項子系統上限,例如60億噸50%氧元素級別的質量效應發生器。
物質即能量,仙門可以傳送物質,就能直接傳送能量。
在仙門系統覆蓋範圍內,仙門即終極武器。
仙門計劃一經發布,立刻引發滔天駭浪。
計劃說明書明確指出,仙門可以量產50%碳元素,理論年產量超過300萬噸。
雙山集團第一時間對量子仙宗普及50%碳元素進行推演,得出的結論很悲觀。
仙門建成之時,就是量子仙宗遠征雙山集團之日。
量子仙宗周邊區域反應更加激烈,仙門計劃第一步是建造戴森球。
戴森球消耗物資巨大,把超威星系除去恆星外所有行星小行星都填進去,也無法滿足戴森球的建造物質需求,需要額外的物質來源。
量子仙宗釋出仙門計劃時,向洛倫茲星,科法星,泉星和莫倫星發起招標文書。
計劃從四座恆星系推動16顆行星,前往超威星系提供建造戴森球物質消耗。
四座恆星系民眾歡天喜地,許多量子朋克勢力搖身一變,變成工程公司,準備投標量子仙宗的招標文書。
美因斯公司第一時間撤離駐紮在洛倫茲星系第五行星的艦隊,公司高層分裂,一部分立刻卷錢跑路,另一部分公開宣佈服從量子仙宗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