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入場者,死無全屍(1 / 2)

侯孝康心裡想的,謝鱗自然早就知道。

造船是一個生產成本高、週期長、回報率低的行當,按本朝漕運相關條例,船在沒有損毀等意外事件的情況下,服役時間是固定的,一般在十年,民船相差不多。

所以河運船隻的船價一直是平穩的,三百石船隻的造價在前朝萬曆年間的明會典記載裡,漕船中淺船為一百兩,遮洋船為一百二十兩,到如今價格略有抬高,保持在一百五十至三百兩之間。

俞講他們拋了三百條船,這是不準確的,他們很早就開始拋了,在白崇寓返鄉之前,他們就在暗中出售船隻。在平遼策獻上之前,南北的船價可以用數十年如一日來形容,小規模的出售船隻根本不會有多大波瀾。

平遼策遞到中樞但還未透過的一個多月裡,行市上的船價開始明顯下跌,擺明了有另外的人在賣,而且手筆很大,到如今,是誰在賣已經不言自明瞭。

平遼策透過後,船價直接跳水,南北行市上有人陸續出售船隻,到七月底八月初,恐慌散去,這幫人開始以低價購進船隻。可惜的是,他們不是黃雀,他們既然想低價收,那賈璉就低價給他,看他吃不吃得下。

謝鱗很清楚俞鶴倫為什麼找到他們,他們受不住了。要知道春秋社的人賣的是船,收回來的可是真金白銀,從年初算起,他們總共出售了四百餘艘,每條售價在二百兩至二百八十兩,收回來的就有八九萬兩。

而俞也講了賣船的不只有春秋社在賣,所有大商人都在賣,俞代表的漕運系也在賣。到了八月初,船價的大幅下跌已經結束,先前賣船的開始低價收購,分成小筆,一點點收,在船價的陰跌中收。

如果沒有意外,到此套利完成。

但到了九月,這群人發現不對勁了,市面上的船,他們買不完。這是沒道理的,船是他們拋的,也是他們買的,沒道理,他們買的比他們賣的多這麼多呀。

大家都是聰明人,只有一種可能:有人賣了,沒買回來,有人沒在做套利,而是在離場!而且比例不小。

這場套利發生的關鍵在於小船的出清。漕船闖入民間,直接影響的就是那些噸位不到三百石的小貨船。當運力增加的時候,出於成本的競爭,大船對小船有天然優勢,從千石船到三百石船,形成逐級價格傳導,迫使小船離開中長途運輸領域,當小船運輸份額出清,運輸業就會形成新的平衡。

所以他們的行為才是套利。因為南北大宗貨物的運輸是不會變的,變得只是船隻供給。

換而言之,把船賣了不買回來,到時要運貨沒船是很尷尬的。這樣的話就只能去租,租代表波動,代表你可能在某一時期只能接受高昂的運價,至於低運價你大概一生都遇不到,畢竟運價平穩執行是常態。

民間商業運輸中,商人自有船隻和租船並存,但自有的比例大些,生意做的越大,自有船隻數量就越多,這樣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你的成本波動。

現在有一群人把自有的船賣了,但沒有買回來,怎麼講?

去託運?一兩個可以理解,一大群恐怕就不是這個邏輯了。他們手上的貨量不是原本的租船市場可以承受的,他們這麼幹不怕虧死嗎?

...........

賈璉制定這個計劃的時候,文酈提出過反對,一是行市上的人不套利怎麼辦?

對於許多中小商人而言,手裡就一兩艘船,賣出再買入,套的利還不夠補他貨物租船的摩擦成本呢,這是多此一舉。

賈璉說,本也不是針對他們的,針對的都是大戶、富商,至於他們套不套利,別人套了,他會不套?這個市場可不是就只有你、我、他三個人。

只要有一個在拋,其它人也會跟著拋,春秋社要做的就是跟他們一起拋;等他們停手開始買回後,縮小售出量,但不停止出售船隻的腳步,等這幫人吃飽,繼續拋。

對於自有船隻,大戶們不會擁有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的數量,他自己的生意他不清楚嗎?

賈璉問了在京的幾個人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覺得船價跌不了多少,二十兩的價格波動就彷彿極為誘惑人了?

因為他們堅信自有船隻的商人一定會買回出售的船隻。

而專業從事運輸事業、專給各地商人提供租船、託運服務的船商,才是這場波動中最大的推手。

平遼策推出後,他們手上持有的小船就成了負資產,持有的小船數量越多他們虧的越大,因為放到短途運輸中,他們這些小船就成了“大船”,可短途運輸的特點決定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