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老三點點頭,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想問一下:
“你出家當和尚,不就是忘了父母嗎?”
石妙興盤坐在蒲團上,雙手拇指相對,進入了一種超脫狀態。
“我的父母早已死於瘟疫 ,家裡兄弟姊妹剩下的也就三個了,可是地又少,吃飯都成問題,所以我才出家,為的就是少一個吃飯的,讓兄弟姊妹好活下去。”
“你不上學嗎?”
“在家沒有上學,交不上學費。是到了茂林寺以後才上學的。”
“你在茂林寺也學四書五經嗎?”
“先學四書五經,再讀佛經,還要抄寫背誦,不然不準繼續讀書,罰跪,罰抄書,直到背誦熟練為止。”
“和我們先生一樣,不過,我們先生不罰跪,只罰抄書。”
“一樣目的。不熟讀聖賢書,哪裡有人倫在呢?”
“那你們已經讀書,為什麼還要打拳?”
“沒有好的體魄,怎麼能讀好書?出門化緣,遇到惡狗當道,遇到土匪劫道,遇到惡人欺負善人,不會武功怎麼行?”
“我先生不許我們打拳,說那是梁山好漢的響馬之流練的東西,會學壞。”
“你看外面大樹,在動嗎?”
外面的大樹確實被風雨吹的亂動,而且發出很大的響動。
“是啊,動的很厲害。”
“這和練武一樣,樹在那裡站著,武功也在那裡練著。你看,如果不是外力讓樹動,它會自己動嗎?如果不是惡魔招惹有武功的人,他會遭到武功的痛擊嗎?”
“有道理,就是先生說的那句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無所謂樹動,無所謂響馬,心靜就會自然好起來,別自己找麻煩 ,他們遇到會功夫的,是他們自己撞上去的,而不是你們揍他。”
石師傅聽到這話,微閉的雙眼慢慢睜開來,說道:
“阿彌陀佛!你真的有慧根,有佛緣,可造之材啊!”
“師父,我就是說了一句實話啊。大槐樹下面,你單手豎到樹上,力氣好大,卻不傷一人。在山上,你劈了大樹,打掉的卻只是枯枝,不傷樹身。它們沒有招惹你,你也沒有傷他們,這不就是我先生說的存乎一心嗎?”
“阿彌陀佛!”石師傅再念佛號。
“你會武功,怎麼也會大夫治病?”
“出家人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眾生苦難,出家人必須出手相救。這是必須學醫的之一;練武之人,難免自傷或者被傷,也是自救的必備;我如果早一點懂醫術的話,雙親何以早逝?”
“你們當大夫,治病卻不帶藥,都是自己山上採藥,而且,治病不收錢,只要一點鹹菜或者飯糰就行,這是為何?”
“應物自然,藥為一物,人為一物,水土之物養育水土之人,當地藥物當地人,互相滋養,何必帶異地之藥?”
“對啊,自己種的糧食才好吃 ,身邊的山上長的東西才好吃,外邊的就吃不慣,看來這當地藥物對當地人最管用。”
“看病不索取錢財,是因為出家人本為方外之人,索取錢財何用?飽食 ,即可終日,索求錢財何用?心中有善念,舉止就有善行,善行所求在心安,求索錢財何用?”
“阿彌陀佛!”
這是言老三發出的聲音,石師傅微微一笑,長嘆一聲:
“爾有佛緣,有慧根,自當成就一番大事業!”
“還大事業,先生總說我只知讀書,缺少點化呢。”
“先生說的對,看得遠啊。”
“為啥,我不動。”
“書是書,書非書,學是學,學非學。”
“我明白了,意思就是不要死讀書,要讀活書,還是您剛才說的那一句,全在內心。是不是!?”
“緣啊,慧根不淺,大可造就!”
石師傅感慨的說。
他又說道:
”我看你今天在家裡說話很少,辦事卻很多,幾乎腳不沾地,這是為什麼?”
“這樣啊,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這是先生經常講的話。"
“明白了。天也不早,雨也小了,你娘還在屋裡等你,趕緊回去睡覺吧,明天還要上學啊。阿彌陀佛!”
“看天氣,先生說大雨之後河水暴漲,過河有危險,不用上學,在家讀書就行。”
“阿彌陀佛!”
“我還想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