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嘴上罵了幾句之外,倒也沒鬧出什麼大亂子。
麻煩的是後面兩種。
我朝除了科舉入仕,還有承蔭制度和舉薦制度。
第二部分冗員,就主要來自承蔭。
因為個人能力問題,承蔭入仕的大都會被安排到閒散衙門。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群體也日漸壯大,導致很多衙門超編。
第三部分冗員,則是正統科舉入仕的。
或是因為考核不過關,或是遭到貶斥,造成了一部分官員被邊緣化。
這些官員等同於虛銜,平常時期無事可幹。
除了領取俸祿之外,一年到頭都不會到衙門中報道。”
史元虎臉色陰沉的說道。
事先沒有把脈絡捋清楚,低估了裁撤冗員的難度。
別人都可以理解,但他這前吏部尚書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就太不應該了。
儘管大家嘴上沒明說,心裡對他的辦事能力,還是產生了懷疑。
偏偏他也是有苦難言。
吏部尚書不是萬能的,有些敏感的事情,他是無法過問的。
在入閣之前,他絕對不敢談裁撤冗員,哪怕關注一下都不行。
內閣擬定的裁撤標準,本身就非常的寬鬆。
只要手頭有事情幹,甭管是否重要,都不算是冗官。
尷尬的是清查之後才發現,平常不幹事領取的俸祿的官員,比實際幹活的人還多。
這種得罪官僚集團的活兒,除非內閣足夠強勢,否則根本推行不下去。
“看來是我們之前考慮不周,既然大家的入仕方式沒有問題,那就不能直接把人趕回家。
我看對一應閒散官員,主要以勸返為主。
臨近致仕的,那就安排他們提前致仕,一應待遇按正常官員致仕執行。
不願意離開的,朝廷也不採取強制措施。
戶部在發放俸祿的時候,逐步提高他們的寶鈔比例,未來致仕也以發放寶鈔為主。”
徐文嶽開口說道。
冗官數量太過龐大,裁撤勢在必行。
不然日漸龐大的官僚系統,就能夠把大虞朝掏空。
可官場也是人情社會,直接把人趕回家,也太過不近人情。
強行執行下去,下面的牴觸情緒,肯定非常大。
冥思苦想之後,他選擇了折中處理。
有了裁員的訊息衝擊,再提出降低俸祿,大家的接受度就高了很多。
何況他們還不是直接削減俸祿,只是增加了寶鈔在俸祿中的佔比,名義上待遇還是一樣。
大家的面子,也算是保住了。
再勸返幾個倒黴蛋,剩下的人心裡只會慶幸,就顧不上俸祿降低的小事。
畢竟,大虞朝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都不依賴俸祿過日子。
天下只有窮酸秀才,沒聽說過窮舉人,更不用說在職官員。
哪怕一文錢的俸祿不領,光接受鄉鄰投獻的免稅田,也有不菲的收入。
承蔭的那幫的權貴後代,從來就沒缺過錢,更不需要大家操心生計。
“徐閣老言之有理,確實不能把事情做絕。
我們裁撤冗員,主要是為朝廷減輕負擔。
既然減負的目標達成,裁員就不再那麼重要。
我看就定下一個目標,裁撤一百名冗官,給外界一個交代就行了。”
一旁的呂閣老開口附和道。
得罪人的活兒,誰都不想幹。
內閣重組後的第一把火燒這麼大,實際上也被局勢給逼的。
上一屆內閣可是完成了鹽政改革,哪怕鹽商報效的銀子不算,鹽稅也破紀錄的到了五百萬兩。
宋閣老死後能夠獲得哀榮,很大程度上就是沾了鹽政改革成功的光。
哪怕不是他主導完成的,可內閣既然配合了工作,那就有他一份功勞。
如果是他親自主導完成的,那麼獲得的諡號,沒準還可以再往上提提。
為了生前身後名,大家都得做點兒事。
裁撤冗員難度大,但風險卻不高。
畢竟,尺度在他們手中握著,可以靈活的進行調節。
“呂閣老,我們前面搞出那麼大的動靜,現在這麼草率收場,對內閣的權威影響非常大。
對閒散官員的處置沒有問題,但裁撤一百名冗官遠遠不夠。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