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嚴控(1 / 2)

小說:大唐鎮國公 作者:空櫻

往昔,陸通常言“落後就要捱打”,此語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

遙想大唐國力鼎盛之時,四方賓服,萬邦來朝,那是何等的榮耀與輝煌。

諸邦之所以紛紛前來朝拜,歸根結底,不過是因大唐國力強盛,武力威懾與文化魅力並存,令其心生敬畏、傾慕。

倘若大唐一旦陷入羸弱之境,恰似肥美的羔羊暴露於荒野,必然會引得群狼環伺,屆時,各邦豈會再念及往日情誼,怕是會如餓狼般蜂擁而上,肆意宰割,以謀得自身之利。

由此可見,那些主張一味對外邦行仁義之舉的言論,實乃“何不食肉糜”般的迂腐之見。

在這弱肉強食的世間,唯有自身足夠強大,方能掌控局勢。

無論是秉持以道德感化、懷柔四方的王道,還是憑藉強大武力、威懾諸邦的霸道,皆能由自己說了算。

如此,方能在風雲變幻的天下局勢中,穩坐釣魚臺,護佑大唐千秋萬代,昌盛不衰。

於這紛繁複雜的世間,手中握有利刃,卻擇機而不用,與根本無刀可恃,實乃天壤之別。

前者恰似那巍峨高山,雖靜謐無言,卻因雄厚底蘊與磅礴氣勢,令萬物敬畏。

手中之刀,乃是實力的彰顯,是震懾宵小的依仗。

即便平日裡未曾顯露鋒芒,但其潛在的威懾力,亦如暗潮湧動,讓心懷不軌者不敢輕舉妄動。

此乃一種居高臨下的從容,是胸有成竹的淡定,是深知自身底蘊,故而能在風雲變幻之際,穩如泰山,以靜制動。

而後者,猶如無根之萍,漂泊無依,面對世間的紛爭與險惡,唯有瑟瑟發抖、任人宰割的份。

無刀可用,意味著缺失了最基本的自衛能力,在強者環伺的環境中,宛如待宰羔羊,毫無還手之力。

一旦危機降臨,只能徒呼奈何,眼睜睜看著厄運降臨,卻無能為力。

是以,手中有刀不用,是實力與智慧的抉擇;而沒刀可用,則是無奈與悲哀的境地。二者相較,雲泥立見,不可同日而語。

一日,朝堂之上,金殿生輝,文武百官分列兩旁,神色肅穆。

李世民高坐龍椅,目光如炬,環視眾人後,神色凝重地開口道:“諸位愛卿,朕近日得知,外邦之人於我大唐境內,行為多有不妥,甚至涉及技術偷取之事。我大唐雖以海納百川之胸懷,接納四方學子,然今時不同往日,不得不有所考量。”

言罷,殿下眾人皆面露思索之色。

李世民接著鄭重宣佈:“自今日起,朕決意推行對外國留學生的管控政策。往後,凡外邦學子欲來我大唐求學,務必歷經層層嚴苛篩選。不僅要考量其學識素養,更要詳查其品行與來意。此要求較以往,提升許多。”

眾臣聽聞,或微微頷首,或交頭接耳。

有識大體者,深知此舉乃是為大唐長遠計,紛紛出言附和:“陛下聖明,此乃護國之良策。”

也有部分臣子,心中略有疑慮,卻也不敢貿然反對。

畢竟,大唐之安穩昌盛,才是重中之重。

至此,這一關乎外邦學子來唐求學的新政策,便在這莊嚴肅穆的朝會上,正式拉開帷幕。

孔穎達聞得李世民此言,心中憂慮頓生,趕忙從朝臣之列穩步走出。

他身著朝服,神色恭謹,朝著李世民深深拱手,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吾聖人之道,向來以教化天下為己任,倡導仁德廣佈,不分內外親疏。今陛下欲對外國留學生設以嚴苛篩選,區別對待外邦學子,此舉雖意在防範,然恐被天下人誤讀。”

孔穎達微微抬頭,目光中滿是憂慮與忠誠,繼續說道:“外邦諸國,皆視我大唐為禮儀之邦、文明昌盛之地,心嚮往之。若因管控過嚴,或致其誤解我大唐氣量狹隘,有損我大唐威名。陛下心懷天下,當以包容之態,彰顯大國風範,還望陛下重新定奪,三思而後行啊。”

言罷,他再次躬身行禮,靜靜等候李世民的回應。

孔穎達話音剛落,王珪亦從容出列,身姿挺拔,神色莊重。

他整了整衣冠,朝著龍椅上的李世民恭敬行禮,而後聲如洪鐘般開口道:“陛下,孔祭酒所言極是,切中要害。我大唐,幅員遼闊,國力昌盛,向來為諸國敬仰,實乃萬邦之表率。”

王珪微微一頓,目光誠摯地望向李世民,接著說道:“聖人教誨,以德服人,方為長久之道。外邦學子慕名而來,本是我大唐文化昌盛、德化遠播之明證。若此刻對其嚴加管控,層層設限,雖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