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通歸返,將那三種藥物遞與孫思邈,一一詳述其效用。
孫思邈接過,細細打量,不禁目瞪口呆,心下驚詫,世間竟有此等神物?
陸通見狀,微微一笑,僅言道:“此乃昔日一老神仙所遺,非我所能言盡。”
言罷,再不多作解釋,留下滿腹疑惑的孫思邈,獨自揣摩其中奧秘。
陸通對孫思邈言道:“先尋幾位與長孫皇后症狀相仿之氣疾患者,試以神藥,待確證其效,再行奉於皇后。”
孫思邈點頭稱是,心中雖急,卻也明白此法穩妥,遂依言行事,力求萬無一失。
涇陽縣內確有不少氣疾患者,孫思邈正好可在醫館中試行此藥。
陸通拍胸保證,言道:“此藥神效,斷無性命之憂。”
孫思邈聞言,心中雖有幾分忐忑,但也深知陸通非池中之物,加之對病患的同情之心,便決定依計而行,以求早日驗證藥效,解救眾生疾苦。
五位夫人皆懷有身孕,陸通終得以暫歇,不必再夜夜辛勞。
府中上下,一片喜氣洋洋,皆道是天賜良緣,子孫滿堂之兆。
陸通亦感欣慰,心中暗自祈願,願諸子平安降生,健康茁壯。
陸通於書齋之中,手持一卷《造紙術大全》,此書乃簽到所得。
他細細翻閱,目光如梭,在眾多法門中揀選一種成本低廉之法——以麥秸稈造紙。
思慮再三,陸通點頭微笑,心中已有所定計,欲以此法造紙。
造紙之術,向來為世家所壟斷,寒門子弟與平民百姓欲求得書卷紙張,實屬難上加難。
洛陽之地,紙張昂貴,非富即貴,尋常人家難以問津,此言非虛,實乃世態炎涼之映照。
陸通將那造紙秘法一一謄錄於簡牘之上,隨後召集了陸家莊內諸多賣身工匠,於莊內僻靜之所,開始了對這古老技藝的探索與實踐。
陸通悉心指導,選用麥秸稈作為主要原料,將其切碎,與石灰交替分層堆放,倒入石灰水後密封發酵約一個月。
待發酵完成,再加入草木灰煮沸二十四小時,隨後進行細緻的淘洗、切碎,直至搗爛成細膩的紙漿。
最後,將紙漿均勻鋪展,晾曬至幹,便製成了質地堅韌、適於書寫的麥秸稈紙。
此法利用廣泛易得的麥秸稈,不僅成本低廉,且所造之紙結實耐用,適合書寫與印刷,實為一大創舉。
陸通心中暗喜,此等紙若能推廣開來,必能打破世家對紙張的壟斷,使得更多寒門子弟與平民百姓能夠接觸到知識與文化,從而改變命運。
此外,陸通亦令匠人們研習活字印刷之法。
他親授其意,匠人們則悉心揣摩,屢試屢驗。
從擇木製字,至排版印書,無一不精工細作,不敢稍有懈怠。
陸通心知肚明,若此術成,則文脈廣傳,智識普濟,惠澤萬民。
於是,匠人們在陸通的勉勵之下,晝夜不息,矢志不渝,以期早日達此宏願。
待麥秸稈造紙術所產之紙張品質漸趨穩定,陸通遂於涇陽縣外擇地建坊,廣設工場,大興造紙之業。
起初,世家對陸通之造紙之舉並未放在心上,心道若此等技藝輕易可得,世家又何至於憑此昌盛千年?
彼等自恃秘技在握,視陸通之所為不過爾爾,未曾想此番輕視,終將引來一番變局。
涇陽縣,工坊內人聲鼎沸,匠人們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麥秸稈經由巧手妙法,化為一張張潔白堅韌的紙張,源源不斷地送往各地,惠及千家萬戶。
及至世家親眼目睹涇陽所產之紙張,不由面色劇變。
陸通竟能造出如此佳品,其質竟與世家所制相差無幾,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事令世家上下皆感震驚,心中暗自揣測,不知陸通究竟掌握了何種奇技。
涇陽所產之紙,因其價廉物美,在寒門士子間廣受追捧。
這些飽學之士紛紛稱頌陸通,贊其為仁善君子,心繫蒼生,實為難得之賢者。
一時之間,陸通之名傳遍四方,不僅贏得了民心,更為涇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涇陽縣學之內,諸生每逢旬日便可無償領取紙張,用於習字或呈交課業,此等優待令他方學子心生豔羨,皆言若能於涇陽求學,便是修來的福分。
於是乎,不少有志青年紛紛慕名而來,欲在這片書香之地,一展平生所學,以期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