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則是低頭專注於手中的活計,不多言語。
待至夜色如墨,漫天星河垂落,那片太陽能充電板已飽吸了半日的曦光。
陸通輕啟機關,庭院之中,燈火驟然璀璨,猶如白晝重現,頓使五位夫人與陸伯等人愕然失色,繼而驚喜交加,讚歎之聲不絕於耳。
“哎呀!夫君,此等奇物莫非仙家之器?真是令人稱奇!”冬兒目不轉睛地端詳著那光芒四射的燈泡,即便光線有些耀眼,她仍半掩眉梢,凝神遠望,眼中滿是好奇與驚歎。
“非是仙家寶物,乃是集日光之精華,經由巧奪天工之法轉換而來。其中奧秘頗深,一時間難以言盡。”陸通道。
“此等造化,確有幾分仙家意味,然則世間奇技淫巧,何其繁多,未必皆出自仙靈之手。”李英亦是滿面好奇,於她看來,這般玄妙,唯有仙家方能為之。
陸伯目光在陸通與那盞燈之間來回,心中暗自揣測,莫非此物乃郎君昔日所言,那位長鬚飄飄的仙師所賜予陸通的寶物?
陸通未曾料想,當初為了一時之計編造的話語,竟在今日陰差陽錯地成了陸伯心中的真相。
自此之後,陸通便在涇陽縣城與陸家莊之間頻繁往來。
他心懷宏願,欲振興涇陽縣的文教事業,計劃將縣內的村落按地域劃分為若干村委會,並在每一處設立啟蒙學堂,以廣育英才。
村委會將替代往昔之裡的建制,數個村委會則聯合組成一鄉,於此之上增設鄉級基層官吏,以理民事,安民心,使政令暢通無阻,民風淳樸有序。
於鄉級基層吏胥之中,首腦人物由涇陽縣衙門指派,其餘諸位則由各村委會舉薦賢能之人充任,共襄治理鄉鎮之重任,協力維護地方安寧與繁榮。
涇陽縣衙歲歲皆有定額財帛下撥至鄉鎮,用以興辦教化與改善民生。尤以教育為重,蓋因百代之基,首在育才。此乃長遠之策,旨在培養後學,以固國本。
此舉亦衍生出諸多基層吏職,涇陽縣學之內,不乏學子毛遂自薦,願赴鄉間歷練,以期增長見識,磨礪心性。
這些青年才俊懷揣理想,欲以己之力,助鄉里教化,開一方風氣之先。
彼等皆明瞭涇陽縣官場晉身之道,非僅學識為基,更重治理之實績。
空談無補於事,在此地難有立錐之地。
故而,諸學子皆願下鄉為吏,或充任啟蒙之師,以實際行動積累經驗,錘鍊才幹,冀望日後能有所作為。
王玄策與裴行儉對此更是心懷激盪,視之為一展抱負、實踐所學之良機。
二人皆感慶幸,得以有此一方天地,施展才華,磨礪志向,以期日後能有所成就,不負平生所學。
陸通命二人前往鄉間,擔任鄉長之職,督辦民生與教化之事。
此舉意在使他們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以仁政潤澤百姓,興學育才。
王玄策與裴行儉聞此任命,皆大歡喜,遂笑逐顏開地整飭行囊,欣然前往鄉間履新。
鄉間之基層吏胥及啟蒙先生,其俸祿皆由縣衙供給,頗為周全。
涇陽縣內,凡至入學之齡童子,皆可入塾受教,家戶僅需備兩餐之糧供子弟食用,學堂不取分文束脩,每月尚有紙張定量供應,以資學童書寫之需。
家境寬裕者,可購書卷歸家溫習;若家貧無力者,則可在塾中借閱,唯不得攜出。
此等政令,誠然增益涇陽縣之財賦負擔,然縣府力所能及,堪當此任。
廣施教化,開民智,啟後學,雖眼下耗資不菲,然長遠觀之,必能培植人才,促進邑治,其利不可限量矣。
此舉非但惠及當下,更將澤被後世,實為遠見卓識之為也。
涇陽縣內,無論官紳士庶,皆對陸通所頒之策讚不絕口。
陸通之名,因之而益發顯赫,其聲望如日中天,幾與天地同輝。
而其背後,李世民之名亦隨之水漲船高,受人稱頌,謂之明君賢臣,共襄盛世。
如此一來,不僅陸通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便是鄰近諸縣,亦多有聞風而動,效仿其政,一時之間,風氣大好。
涇陽縣之變革,令京畿諸縣羨豔不已,然則此等羨豔,終歸只是空談。
諸縣欲效仿而不得,皆因橫亙於前之難題重重。
先是府庫空虛,財源枯竭,難以支撐變革所需之資;繼而地方宗族勢力盤根錯節,彼此牽制,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
故此,即便心嚮往之,亦只能望洋興嘆,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