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春意盎然,新綠破土而出,點綴著片片綠茵,花朵競相綻放。
李英再次來到渭水河畔,期待與陸通相遇。
李英打聽過關於陸通的訊息,他是涇陽縣新晉的縣子,以善行著稱,與那些紈絝子弟截然不同。
她雖知陸通居於陸家莊,但身為女子,怎能輕易登門拜訪?即便女扮男裝,亦覺不便。
遺憾的是,李英在渭水河畔騎馬溜達了半日,也未見到陸通的身影,反而遇到了許多出來踏青的紈絝子弟。
李英身著女裝,本就容貌出眾,引得眾多紈絝子弟側目。然而,一旦得知她是李靖之女,眾人紛紛避開,唯恐被這位女中豪傑教訓。
三月春耕已畢。陸家莊除了栽種水稻之外,亦依照陸通所賜新作物——土豆,進行種植。土豆乃陸通二月簽到所得,實為意外之喜。
佃農們對種植何種作物並無異議,主家吩咐即是,反正他們不會餓著肚子。
陸一依照陸通的吩咐,派遣幾位兄弟日夜輪值,嚴密看守土豆田,顯然陸通對此頗為重視。
陸家莊來了兩位落魄書生,擔任教書先生。一位喚作馬周,另一位名為鍾元。
陸通對馬周頗為關照,令馬周感激不盡。
馬周原投靠友人常何,為其門客,常何待他不薄,但馬周心中總覺得過意不去。一日,馬周見陸家糧鋪貼出徵聘告示,遂生一試之心。
畢竟陸家所提供的待遇確實優厚,每月一貫的薪水不說,還包食宿。對當時的馬周而言,一貫錢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他心動不已,遂前往面試。
陸通在冬日依照簽到所獲的千字文和三字經,親自謄抄了兩本,作為莊子私塾啟蒙之用。
千字文,馬周與鍾元皆熟知,因唐朝已流傳此書,為眾多讀書人的啟蒙讀物。然而,三字經卻是他們首次得見。馬周與鍾元細讀三字經後,皆對陸通的才華讚歎不已。
此外,陸通免費設立私塾,對莊子內的孩童不收束脩之舉,亦讓馬周與鍾元讚不絕口,認為陸通行大義之舉,心中羨慕陸家莊孩童能遇如此良善仁義之主。
“公子,家中甚是閒悶,是否外出踏青?”冬兒託著下巴,面上盡是無聊之意。
春夏秋三女亦是同樣表情。
“踏青?稍後再議。明日隨我前往長安一行,帶你們遊覽長安城,順便探望陸七他們。”陸通明白眾人悶了一冬,外出散心亦是好事。
春夏秋冬四女聞言,心中歡喜不少,但對長安之行並無太大期待。畢竟,非首次赴長安,故而心境平和。
只要能隨郎君同行,即便前去殺突厥蠻夷,亦感歡心。
翌日,兩輛馬車自陸家莊駛出。一輛車上坐著陸通與春夏秋冬四女,另一輛則滿載上等酒中仙。陸三率領十餘兄弟,左右護衛,緩緩朝長安進發。
抵達長安城,街道兩旁依舊可見衣衫襤褸的乞丐,災後餘波顯而易見。
陸通吩咐春兒為乞丐們分發炊餅,陸三則在旁維持秩序。這些乞丐多為往日農戶,因家破人亡,無奈流落長安。
世間便是這般無常。
陸通心中泛起惻隱之情,他前世在紅旗之下成長,爺爺更是革命先輩,對艱苦歲月有著深刻的理解。
前世人民已獲自由與自主,成為國家的主人。然而,在這封建王朝,百姓生活艱辛,能吃飽穿暖已屬不易。
陸通與涇陽縣令陳忠商議,陸家莊提供種子,讓有田地的百姓種植新糧。儘管畝產降至千斤,約九石有餘,但相較於如今大唐的一兩石畝產,仍屬高產。
陳忠聽聞新糧畝產可達九石,心中震驚,難怪陸家莊能拿出如此多的糧食。
陳忠建議陸通將新糧種子獻給皇帝,如此一來,爵位更上一層樓不在話下。
陸通言道不急於一時,先在涇陽縣推廣,待新糧入庫,李世民自會注意到。且透過涇陽百姓傳播新糧,對未來推廣大有裨益。
陳忠對此表示贊同,陸通行事每一步皆深思熟慮,確是才智非凡。
陸通亦提醒陳忠,務必牢牢掌控田地,防止世家豪族侵佔,否則新糧產量再高,亦難以惠及百姓。
對此,陳忠自然明瞭,他向陸通保證,只要他在涇陽縣一日,便不會讓當地豪族得逞。
陳忠出身寒門,朝中並無深厚根基。然而,他仍在不久前拜訪了房玄齡,提及了新糧之事。
房玄齡對陳忠所述畝產九石的新糧持懷疑態度,自古以來,何時見過如此高產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