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對此事亦極為關注,皆冀望此次科舉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為大唐之繁榮昌盛添磚加瓦。
世家子弟聞此訊息,卻並未顯出半分慌亂。
儘管科舉新政令寒門士子亦有機會分得一席之地,然世家子弟自幼飽讀詩書,涵養深厚,其才學與見識遠非寒門所能輕易企及。
因此,他們心中自有定數,相信即便是在更為公平的競技場上,亦能脫穎而出,摘得魁首,延續家族之榮耀。
陸通接獲科舉之訊,心中波瀾不驚,面色未改。
陸通喚來縣學的掌教先生,命其召集諸位師長,共議考課之事。
廳堂之內,諸師圍坐,筆墨紙硯皆備,陸通則立於一旁,時而指點,時而沉思。
他心中已有籌謀,欲借後世三年磨一劍、五年鑄一功之法,令涇陽縣的學子們勤練試題,以期在科舉中大放異彩。
此舉可使大唐士林為之側目,見證一番別開生面的備考之道。
陸通廣開言路,談及完形填空之妙,算術公式之精,經典論述之深,以及分析國家局勢之要,無不條分縷析,見解獨到。
他言道:“完形填空,需諳熟文章脈絡,方能一氣呵成;算術公式,則重在理解變通,靈活運用;至於經典論述,當以古聖先賢之言為鑑,融會貫通;而論及國事,則需洞察時局,審時度勢。”
眾師長聽罷,紛紛點頭稱是,繼而各抒己見,或補以例項,或添以新解,一時之間,縣學之內學術氛圍濃厚,討論之聲不絕於耳。
自此,涇陽縣學中的學子們半月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每次考後皆張榜公示,排名分明。
學子們彼此之間競爭激烈,誰也不甘人後。課堂之上,個個聚精會神,不敢有絲毫懈怠;
課餘之時,更是相互切磋,共同進步。
一時間,縣學內書香四溢,學風濃郁,人人皆懷一腔熱血,誓要在科舉之路上一展所學,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