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中,西域賈人絡繹於途。
李世民攜長孫皇后至涇陽。
涇陽縣城,重建之後,煥然一新。水泥與青磚砌就之城牆,堅固宏偉,氣勢非凡。城門之處,官兵嚴謹,檢驗出入之證,對往商賈,嚴格盤查。
部分西域商人,面露難色,對涇陽縣之商品稅,難以置信。昔日,西域商人自本國攜商品至大唐,售之,獲利頗豐。再自大唐攜瓷器絲綢歸,亦賺得盆滿缽滿。
尤其是琉璃,昔日西域琉璃於大唐頗為暢銷,然今卻門可羅雀。其琉璃之成色,不及含光閣之十之一二。
乃至眾多自薛延陀來之商人,赴涇陽縣售羊毛,涇陽縣之紡織廠,盡數購入。
李世民親身體驗涇陽之交通,涇渭分明,即便馬車絡繹不絕,亦無擁堵之象。
\"涇陽之變,真可謂日新月異矣。\" 李世民自馬車小窗向外望,每經路口,皆有差吏專職指揮交通。
李世民馬車緩緩北行,往行政區而去。此行乃微服私訪,故涇陽縣官府未知皇帝之至。
\"一二一,一二三四!\" 一陣整齊之口號聲,隨風傳來。
但見一群身著短打之年輕人,跑步之中,揮汗如雨。
\"二哥,此輩看來並非士卒。\"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說道。
\"彼等衣上書'涇陽縣學',難道是縣學中之學子?\" 李世民見此年輕人衣上字樣,不禁心生疑惑。
長孫皇后聞言,一時愣怔。學子不讀書,為何跑步?
馬車繼續前行,李世民見一水泥建築,門前懸有“外貿局”之匾額。
李世民命李君羨停車,遂與長孫皇后下馬車,徑直往外貿局而去。
外貿局內,人潮往來不絕,眾多西域商人手持官文,面色愉悅。
外貿局官員,忙碌非常,連詢問西域商人,亦不懈怠。西域商人面帶笑容,毫無不耐之色。
得官文者,西域商人激動難掩;未得者,則失落無比。
除西域商人外,大唐商人亦然。
商人望向李世民,見其貴氣逼人,遂拱手為禮。
\"在下李仲,長安商人也。不知兄臺何故如此沮喪?\" 李世民向商人詢問。
\"李兄安好,吾本欲赴西域販貨,惜外貿局不許,言是管控之物。唉!\" 商人嘆息一聲。
\"管控之物?莫非是鐵?\" 李世民聞言道。
\"非也非也,自然不是鐵。此乃朝廷所禁,吾尚未敢觸犯。
乃是涇陽所產之精鹽與霜糖,此二物於涇陽頗為緊俏,若非執行限購之策,西域商人恐怕早已將貨物一掃而空。\" 商人言道。
\"此外貿局,難道專職管理與其他國貿易之事?\" 李世民詢問。
\"然也,尚需徵收進出口貿易之稅。即是外來者在涇陽售外國之物,需納稅;自涇陽運貨至外國,亦需納稅。\" 商人耐心解釋。
\"稅率幾何?\" 李世民詢問。
\"此稅率視商品而定,有者五成,有者翻倍。\" 商人答道。
\"稅率如此之高!爾等豈非虧本?\" 李世民驚異,稅率如斯,尚能盈利乎?
\"這……尚可。\" 商人略顯尷尬,買賣自是盈利,只是不及往昔。涇陽縣之外貿局深諳商業之道,故徵稅亦頗顯果斷。
商人與李世民交談片刻後,遂告辭離去。李世民沉默無言,似在沉思。
\"走,往縣衙去。\" 李世民攜長孫皇后登馬車,徑往縣衙。
縣衙內,馬周忙於政務,諸多事務待其批示。若非向陸通學得諸多,馬周恐難應對此商業之繁雜。
今之涇陽,商業昌盛,商稅為涇陽收入之重要來源。
雖有眾多商人不滿涇陽之高稅,然涇陽官府不為所動,欲在涇陽經營,須遵守涇陽之規矩。
那些商人雖嘴上抱怨,然身體卻誠實非常。
\"縣令大人,有人求見,自稱長安來客,姓李。\" 主簿對馬周言道。
馬周本欲拒絕,平日商人求見甚多,然聞是長安來者,且姓李,遂命主簿引至會議室。
縣衙會議室中,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環視四周。會議室中央置一巨大橢圓形會議桌,四周擺放椅子。牆上題字:\"廉潔奉公,以民為本\"。
此景,令李世民心中甚感欣慰。
片刻之後,馬周至會議室。馬周見李世民,心中一驚,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