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又決定上層建築,後者又反作用於前者。
這個概念在上一次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朱辰已經跟朱元璋說過,但是當時的朱元璋不理解,這才有了後面朱辰拿出《馬哲的基本原理》,而朱元璋則將其買回去的事。
先前,朱元璋不理解那句話的意思。
但是現在,經過朱辰以人類社會發展程序進行的推演,朱元璋似乎開始有些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而第一次聽到這些的朱標和劉基,已經呆若木雞。
王朝國祚不過三百年。
他們仔細一想,還真是這樣!
社會形態的轉變,是因為生產力的提升。
仔細一想,也真是這樣!
原始社會因為生產力的提升,有了產品剩餘,從而導致私有制出現,進而出現貧富差距,進入奴隸社會,奴隸社會同樣是因為生產力的提升,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直至不可調和,進一步進化成為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係,緩和了矛盾,這才有了大明那樣的封建王朝。
可是在封建王朝中,土地兼併不可抑制,最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再一次成為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點,引發封建王朝的興衰浮沉。
封建王朝就在這樣一個迴圈中輪迴往復。
原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還隱藏著這樣一條規律。
這讓他們想起了一句話。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很玄,但是朱辰卻將它具象化了,推演出了其中的根本所在。
眼前的這個年輕人究竟是什麼人?
歷代帝皇先賢都看不透的問題,竟被他推演得通通透透,王朝國運不再虛無縹緲,而是成了一條可以摸清的客觀規律。
他們現在也已經分不清眼前這個年輕人說的究竟是對還是錯?
然而……
不知為何,皇上卻是對這個年輕人很是信任。
朱標的感受更深,因為他知道,他一生要強的父皇甚至為這個年輕人做出了改變,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不過這個年輕人確實太不簡單了。
看看劉基就知道了,大明第一智囊此時被驚得呆若木雞。
朱辰看著三人震撼莫名的表情,心中卻是忍不住在吐槽。
不是……
他剛剛說的雖然有不少他自己的理解在裡面,但是其根本理論書裡面都有闡述啊。
這個老黃把書買回去,敢情只是當個擺設?
不過做過老師的他也理解。
《馬哲的基本原理》一書中都是一些綱領式的理論,如果沒有基礎的話,靠自己確實是不好理解。
他以前培訓過不少學生,他們大都以為馬哲主要靠背誦。
其實不然。
馬哲更重要的是理解,只要你理解了,吃透了,其實很多東西都不需要背誦。
另外,理解了馬哲,你會發現馬哲其實非常的有意思,不單單是馬哲,哲學也都是一樣。
場間沉默了片刻。
朱元璋皺著眉頭問道:“可是,該怎麼提升大明的生產力?”
朱標和劉基這才反應過來。
是啊。
說了這麼多,確實找到了解決之道,但也只是一個方向,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措施。
朱辰回道:“記得我之前跟你說過的話嗎?有解決之道,但是很難,難到幾乎不可能實現。”
朱元璋想起來了。
當初朱辰確實是這麼跟他說的,當時還給他一種算命先生的感覺。
可是為什麼?
為什麼找到了解決之道,卻是無法實現?
朱元璋一臉不解的道:“難道說,那個什麼……生產力就無法提升嗎?”
“不是生產力無法提升。”
朱辰搖了搖頭:“而是在大明的封建制度下,生產力很難提升,難到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
朱元璋情緒有些激動,聲調都不禁提高了幾分。
朱標和劉基同樣一臉的疑惑。
他們都是學富五車之輩,但是來到了這裡,感覺自己好像啥都不會了。
在三人灼灼的目光下,朱辰並沒有著急,依舊是不疾不徐的道:
“所謂生產力,便是人們生產創造的能力。但是在封建制度下,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們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