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大明的早朝基本上都是在這裡進行。
早朝,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早晨召見百官,聽取各方面的奏報,討論國家大事,決定施政方針的一種會議。早朝制度,可以說是皇帝與百官溝通的主要渠道,也是整個國家朝堂政治運作的核心環節。
今日早朝的一大議題和關注點,那便是從浙閩剿寇歸來的李文忠。
早在早朝開始前,各官員私底下已經議論紛紛。
當初在剿寇這件事情上,在朝堂上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一開始,胡惟庸提出的海禁防守策略得到了大臣們的一致認可,就連皇上也都點頭。
本來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
但是過了兩天,不知道怎麼的,皇上卻突然改變了主意,堅持剿寇。
即使群臣反對,皇上仍舊朝綱獨斷。
現在,前去剿寇的李文忠回來了,他們終於可以有事實作為依據,勸說皇上,讓皇上知道,強行剿寇吃力不討好,小小倭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卻不見得能夠達到預期。
總之,李文忠的這次歸來,各方都在關注。
凌晨五點。
現在已經入秋,天氣轉涼,宮外守候的大臣中有些年老的都已經開始瑟瑟發抖。
入朝的鐘聲響起,宮門開啟。
百官入宮,按照官品秩序,分文武兩班,左右兩列,進入太和殿外等候。
待皇帝進入安座之後,由鴻臚寺唱入班。
此時,百官左右兩班齊進,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然後行三跪九叩之禮。
“臣等,叩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叩見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禮畢,正式進入議事階段。
有些皇帝不願上早朝的,上來就會來一句:“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但朱元璋可不是那樣。
他是最重視早朝的皇帝,雖然說之前他去見棲霞行宮的時候,連續斷了幾天早朝,但是在他回來之後,早朝制度仍舊照常進行。
今天一上朝,大家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了李文忠的身上,所以並沒有官員急著奏報其他東西。
朱元璋也一樣,直接點名。
“曹國公。”
“臣在。”
李文忠應聲出列。
“說一下此次前往浙閩剿寇的情況。”
“是。”
在全場目光的注視下,李文忠開始彙報。
“臣此番奉命前往沿海剿寇,剛到浙江台州,便獲悉倭寇自桃渚登岸,進兵精進寺,欲進犯臺州府城。”
“於是,臣遂揮師南進,時倭寇已進至離台州城僅數里,共一百多人,這夥倭寇真是膽大包天,遇上臣的隊伍,非但沒有逃,甚至想圍獵臣的隊伍,臣等與之展開戰鬥,全殲了這夥倭寇,我方無一人傷亡。”
“臣乘勝追擊,殺到倭巢,將倭寇圍困於巢中,並借風火攻,蕩平了台州的倭巢。”
“之後,臣按照皇上的吩咐,聯合當地的官兵以及百姓,多次尋覓倭寇據點,主動出擊,屢戰屢勝,殺得倭寇聞風喪膽。”
“經過臣與當地官兵的通力掃蕩,現浙閩沿海一帶的倭寇基本肅清,此番剿寇,大大小小共經歷九次戰鬥,剿滅倭寇一千一百三十二人,我方僅死五人,傷二十一人。”
話音落下,舉殿皆寂。
每一位在場大臣的臉上都是愕然的表情。
九次戰鬥,剿滅倭寇一千一百三十餘人,而我方僅死五人,傷是二十一人?
這是什麼樣的傷亡比?
簡直是不可思議,用碾壓都不足以形容。
不是。
不是說倭寇異常兇殘,經常一個小隊就已經殺得當地的官兵人仰馬翻,所過之處,皆蕩為邱墟,軍民畏之如虎,停耕廢織,稼稽失時嗎?
怎麼現在感覺都是些土雞瓦狗,不堪一擊了呢?
征戰過沙場的武官都知道,這樣的傷亡比意味著什麼,如果是一場戰鬥那還可以說是偶然,但是一共九場戰鬥就不可能是偶然了,而且就算是人數上佔優,也很難打出如此亮眼得令人髮指的傷亡比。
就算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官,也是覺得不可思議。
“好,非常好!”
上位的朱元璋倒是不像滿朝文武那般震驚,而是拍案叫好,笑容中難掩得意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