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合作方式?”
朱元璋朱標劉基三人都是一怔,他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
不過聽起來倒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
合股做生意,這自古以來早已有之,多是在親朋好友間存在,不過也常因為利益的分配問題而分崩離析,兄弟反目。
共患難易,同享福難。
朱辰說的股份制合作方式難道就是這樣?
在三人疑惑的目光下,朱辰道:“所謂股份制合作,就是大家一起合股做生意。”
三人點頭,這個他們懂。
朱辰繼續道:“可怎麼合作呢?拿紡織為例,現在大明的紡織產業,朝廷負責出機,地主鄉紳負責組織生產,生產出來的布再由朝廷回收並進行銷售,這其實是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了,但是地主鄉紳的參與度還不夠,這也使得他們更像是一個給朝廷打工的工頭,而不是資本參與者。”
“那又如何讓他們參與進來呢?我們可以將整個紡織產業視作一個集團,將這個集團平均劃分為若干份,比如十萬份,按持有股份的多少,決定對這個集團的佔有權和控制權,以及後面分紅的多少,都是按照這個比例來。”
“而如何獲得這些股份呢?朝廷可以將這十萬股中的一部分留下,比如三萬股,以保持自己在這個產業集團中的話語權,剩下的七萬股,全部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向整個社會售賣出去,不侷限於地主鄉紳亦或是貴族官員,就是商人還有普通百姓也可以買,只要你有錢買,讓每一個想要參與進來的人,都可以參與進來。”
朱元璋越聽越不對味,皺眉道:“讓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
朱辰點頭:“對,每一個人。”
朱元璋不解道:“可是為什麼要讓他們參與進來呢?買賣做獨市,這本來是朝廷賺錢的營生,為什麼要讓每個人都進來分上一杯羹?”
鹽鐵專賣,茶馬互市,朝廷都是做獨市,對其他經營者都視為走私,嚴厲打擊。
透過做獨市,朝廷也收穫了不菲的收益,成為朝廷財政每年重要的收入來源。
而現在已經明顯取得收益的紡織業,朱辰卻提議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進來?這不是和之前的理念完全反過來嗎?
說實話,他不理解,朱標和劉基也不理解。
“問得好。”
朱辰道:“你想一個人吃下所有,當然也可以,但是你想要吃下所有的同時,還不斷地擴大產業,那就很困難了。”
“就像現在,大明的紡織業極速擴張,如果還僅僅是依靠朝廷的話,很快就會出現棉荒。”
這倒是讓朱元璋三人點頭,因為他們就是為此而來。
朱辰繼續道:“可如果讓其他人參與進來,那就不再是朝廷自己的事情,而是每一位參與者共同的事。”
“購買了股票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股東。”
“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對集團承擔有限責任,這意味著股東只需承擔其持有股份比例的債務,降低了朝廷的風險。”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轉嫁風險。”
“而作為股東,他們除了幫忙承擔風險以外,也會竭盡全力為集團的發展努力,因為他們的利益與集團息息相關。”
“利益從來都是最大的驅動力。”
“很多地主鄉紳,亦或是商人,他們其實對海外並不陌生。”
“所以,只需要放開出海的許可權,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壓根就不需要朝廷的督促,主動就會出海去尋求棉花和銷售棉布。”
這話朱元璋倒是沒有意見。
別說是開放海權了,就是禁海,很多商人都冒著巨大風險出海進行絲綢瓷器等貿易,歸根結底就兩個字:利益。
一成的利益可以讓人心動,兩成的利益可以讓人行動,三成的利益可以讓人衝動,四成的利益就可以讓人鋌而走險,五成的利益可以讓人瘋狂。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往往皆為利往。
他有意見的是,朝廷其實自己也可以組織人出海,只不過現在人手相對有限,再給他一些時間去組織,他可以把這份利益獨吞了。
人當然想全都要,更何況他是皇帝。
朱辰看了眼朱元璋,自然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喝了一口茶後,道:“你們是不是以為,讓其他資本參與進來,朝廷的利益就被分攤出去了?”
朱元璋點了點頭。
朱辰道:“我前面說了,將整個紡織產業分成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