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之尊,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進了書店,他其實也是一個普通的讀者。
朱辰這是把他當成普通的讀者。
挺好。
既然這樣,那他也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讀者吧。
在這裡沒有洪武皇帝朱元璋,只有忠實讀者朱元璋。
想通這些。
朱元璋笑了,道:“咱剛剛只是開玩笑而已,先生不要掛懷,不過以先生之大才,如果真的有機會,先生應該出去看看,咱想朱元璋一定會以國士之禮待之。”
朱辰也是笑笑,道:“當然,如果真的有機會的話,我當然想出去看一看。”
大明已經走向了一條新的未知的時間線,這條時間線因為他而衍生出來的,他當然想要看一看,大明在這條時間線上,究竟能夠走多高,走多遠。
不過他現在還不知道究竟能不能過去,怎麼過去。
而且現在也還不是過去的時候。
大明現在應該剛剛處於起步階段,恐怕困難比變化多吧。
果不其然。
朱元璋在沉吟片刻後,道:“朱先生,咱不說那些玩笑話了,說正經的,假如朱元璋真的能打破你說的什麼小農思想,想要去改變大明,可即使他是皇上,光靠他一個人的力量恐怕也是遠遠不夠的吧?”
“不錯。”朱辰點頭。
難怪朱元璋一來就說想把他拉過去幫他,看來是人手不夠用了呀。
不過這也不奇怪。
因為大明洪武一朝本來就武將充沛,文官不足,很多文官都只能啟用前朝的文官。
而透過科舉選拔的人才,無論是在質還是在量上,都是遠遠不足。
朱辰明知故問道:“可是人才不足?”
朱元璋點頭。
朱辰道:“大明的前朝,也就是蒙元在統治華夏的時候,選拔人才很多都是透過舉薦,國祚九十七年,一共舉辦的科舉考試僅僅才十六次,而且還帶有嚴重的民族主義,蒙古、色目人只要透過兩場便可賜進士及第,漢人則苛刻得多,這就使得原本公平的科舉開始變得不公平。”
“原本公平的科舉不再公平,真正有才華的漢人難以進入朝廷效力,發揮才能,當時更是有了八倡、九儒、十丐一說,所以蒙元一朝後,民間對於讀書不再重視,對於讀書人的培養也日漸荒廢。”
“直到元朝覆滅,這個問題依舊存在。”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由於人才的急缺,朱元璋其實是先採取了薦舉制度,並同時籌劃恢復科舉制度。”
“洪武三年,朱元璋宣佈重開恩科,他滿懷希望,希望科舉考試可以幫助國家解決人才問題,可以幫助他選拔他所認可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但是,透過科舉取士的人才並沒有使朱元璋滿意。他認為選取的人雖有一定的學識,但是缺乏管理地方的能力,這與他的期望有較大的差距,不免使得朱元璋有所失望。”
“而且推行科舉制度受到了朝中一批人的阻攔,他們更喜歡前朝的舉薦制度,科舉制度重在公平,一些擁有特權的人自然不希望和外人公平競爭。”
“所以,在這兩方面原因的推動下,朱元璋暫停了科舉,這一暫停便是十五年之久。”
朱辰在一邊說,朱元璋在一邊點頭。
朱辰說的,正是他現在面臨的困境,原本就已經人手不足了,現在再去推行紡織,煤炭,鋼鐵等的改革,就更顯得捉襟見肘了,甚至,朱元璋連自己的兒子都用上了。
朱辰繼續道:“暫停科舉之後,朱元璋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在全國各地大修官學,狠抓文化教育,讓天下的讀書人重新獲得考科舉的能力,第二是與反科舉集團博弈,為復興科舉制掃除障礙,吸引優秀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
“然而做好以上兩件事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此之前不好恢復科舉。”
“終於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宣佈重新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並且在兩年後,朱元璋頒佈規範科舉的規章制度,制定八股取士,使得科舉變得更加完善。”
“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五年,十五年間明朝選拔人才的制度由薦舉制度到科舉制度,再到薦舉制度,再到科舉制度,最終科舉制度完勝薦舉制度,成為最優解。”
“洪武三十年,出現了震驚朝野的南北榜案,朱元璋更是史無前例的將試卷分為南北卷,南方使用南捲進行考核,北方則使用北捲進行考核,彌補了地域文化上的差異對科舉制度造成的影響,使得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