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韃靼草原的北部地帶,向南緩緩行進,越靠近那巍峨挺立的大懿王朝國界線,雪花便愈發稀疏,直至消失無蹤。這場突如其來的雪災,宛如蒼穹之下的一場精心佈局,專門針對著韃靼部落。
待到韃靼那八十萬先鋒鐵騎如洪流般洶湧至鐵雲關外時,關外的景象已悄然變換。
農田裡一片生機勃勃,嫩綠的幼苗破土而出,預示著新生的希望。勤勞的農民們正彎腰耕作,汗水與泥土交織,繪製出一幅幅樸素而真實的田園畫卷。
然而,地面忽而輕輕顫抖,起初,人們誤以為是大地的脈動,是自然之力的低語。緊接著,一陣雷鼓般的馬蹄聲由遠及近,震耳欲聾,如同狂風驟雨前的預兆。農民們抬頭北望,只見軍旗獵獵,遮天蔽日,韃靼騎兵如烏雲壓頂,鋪天蓋地而來,那氣勢,彷彿要將天地間的一切吞噬。
驚恐之下,農民們紛紛丟下手中的農具,呼喊聲此起彼伏,“韃子來了!韃子來了!”他們慌不擇路,四散奔逃,只盼能逃離這滅頂之災。然而,韃靼可汗早已料定此景,派出輕騎小隊穿梭於逃難的人群之中,無數農民未能邁出多遠,便倒在了血泊之中。唯有極少數幸運兒,因距離鐵雲關較近,得以在絕望中抓住一線生機,踉蹌逃入關內。
與此同時,鐵雲關上計程車兵們亦敏銳地捕捉到了這股不祥的氣息。牆垛之後,一雙雙警惕的眼睛緊盯著遠方,號角聲驟然響起,如戰鼓催徵,激盪人心。三十萬燕雲鐵騎,猶如沉睡的巨龍被猛然喚醒,瞬間在鐵雲關內騰躍而起,整裝待發。
不消片刻,鐵雲關守將楊忠進匆匆登上城牆頭,他身形魁梧,面容嚴峻,扶著牆垛,目光如炬,凝視著關外那浩瀚如海的騎兵。
眉頭緊鎖間,他深知此戰非同小可,當即呼喚傳令兵,聲音低沉而堅定:“傳我命令,關內三十萬大軍,即刻分為三班,輪番上陣,堅守城牆。同時,八百里加急,速報京都,韃靼人大軍壓境,人數至少六十萬至八十萬,從他們的著裝來看,估計只是先鋒軍。恐怕整個草原上的精銳戰士皆已傾巢而出。韃靼可汗,這是要開啟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啊!”
韃靼可汗深知,對於韃靼部落而言,時機已如弦上之箭,不得不發。八十萬先鋒大軍,如同草原上的狂風,一路席捲至鐵雲關外。他早已運籌帷幄,密令部眾,砍伐周遭所有可用的林木,夜以繼日地打造攻城的利器,誓要將鐵雲關這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化為齏粉。
此刻,立於關外,韃靼可汗目光如炬,指揮若定。他令五十萬中軍於關外五十里處紮營,形成穩固的後方支援,而前軍三十萬,則如同餓狼撲食,即刻對鐵雲關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此時,鐵雲關的傳令兵如離弦之箭,八百里加急,朝京都疾馳而去,攜帶著關乎國家命運的緊急軍情。而韃靼人的攻城之戰,已如雷鳴般轟然炸響。
三十萬韃靼勇士,如同洶湧的波濤,向著鐵雲關湧來。喊殺聲、馬蹄聲、兵器碰撞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關隘之上,守軍們嚴陣以待。
韃靼先鋒部隊率先發起衝鋒,步兵們怒吼著,如同瘋狂的野獸,頂著城牆上如飛蝗般的箭雨,揮舞著鋒利的彎刀,架設起雲梯,奮不顧身地向城牆上攀爬。他們的身影在箭雨中搖曳,每一步都踏著生死的邊緣,但那份退無可退的絕望,卻讓他們無所畏懼。
與此同時,韃靼騎兵在城牆下不斷射箭,箭矢如雨點般傾瀉,為破城錘的推進提供掩護。破城錘在騎兵的護送下,一路披荊斬棘,儘管沿途留下了無數勇士的屍體,但它依舊勢不可擋地衝向了城門。每一次撞擊,都彷彿要將城門撼動,將守軍的意志擊垮。
十里之外,拋石機如同巨獸之口,不斷將巨石拋向城牆。那些巨石在空中劃出一道道死亡的軌跡,落在城牆上,瞬間將守軍淹沒。牆上守軍不斷有人倒下,但他們的眼神依舊堅定,他們的意志依舊頑強。
守軍們憑藉著堅固的城牆,進行著殊死抵抗。他們不斷射箭、拋石,與韃靼人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雙方只是一個交鋒,沒有任何試探,直接全力開打,韃靼先鋒軍瞬間傷亡慘重。但韃靼人並未因此而退縮,他們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發起攻擊,誓要將鐵雲關這座最後的屏障攻破。
三十萬守軍,如同鐵壁銅牆,守護著鐵雲關這一方要地。他們以每十萬人為一單位,三班輪番上陣,誓死抵禦韃靼人的猛烈攻勢。然而,攻城之戰已持續了一個時辰,戰況之慘烈,超乎想象。
第一個十萬人的守軍,在經歷了這一時辰的血雨腥風后,已被打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