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大懿王朝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國力之旺盛,如同春日裡蓬勃生長的萬木,枝繁葉茂,令周邊諸小國仰望不已,皆奉其為上朝。
每逢佳節之時,小國們便紛紛獻上珍奇異寶,以表臣服之心。而大懿皇帝,這位坐在皇城之巔的九五之尊,總是以一種超凡脫俗的大度,回賜以價值數倍於小國上供之禮,此舉非但彰顯了大國的風範,更讓四海之內皆知大懿之威儀與仁德。
在這眾多小國之中,有一個名為高句麗的半島之國,它如同一片孤舟,漂泊在韃靼與大懿兩大強國之間的洶湧波濤之中,軍事羸弱,生存維艱。然而,這弱小之國卻有著不凡的智慧與勇氣,懂得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尋發展。
當中秋佳節將至,京都皇城之內,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一場莊嚴的朝會正在舉行。皇帝端坐龍椅,威嚴而莊重,他緩緩展開一張泛黃的國書,那是高句麗女王親手所書,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大懿的敬畏與求助之情。女王言明,將派遣王室之瑰寶——繼寧公主,率領一眾使臣,跨越千山萬水,前來大懿上供。然路途遙遠,且需穿越韃靼窺伺之地,故懇請上國派遣英勇之士,攜鐵騎前往燕州邊境接應,以保使團安全無虞。
大懿皇帝聞言,嘴角勾起一抹深意難測的笑意,他輕輕頷首,便是準了這份奏請。隨即,他的目光在朝堂之上掃視一圈,最終落在了兵部尚書柳楠柳大人身上,皇帝說道:“朕聽聞柳尚書府上謝六近來名噪江湖啊。此人雖出身卑賤,卻憑一身過人的武藝與智謀,在江湖上闖出了一片天地,亦算是為朝廷爭得了顏面。”
皇帝大袖一揮,金口玉言,下旨消去謝六賤籍,賜其御前可帶刀之榮耀,更封為御前三品帶刀侍衛,聽聞其剛好在燕州療養,更是命其即刻跟隨燕州燕雲鐵騎二品上將軍羅賦,東赴邊境,迎接高句麗使團。待使團安全護送入京後,謝六將御前聽用。
此一番明目張膽的挖牆腳操作,皇帝不僅巧妙地回應了齊王與柳楠的試探,更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接從柳楠手中奪走了他最鋒利的刀——謝六,這無疑是對柳楠派人暗殺歐陽意的一種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的懲罰。無論是七日後才接到聖旨的謝六,還是那些參與朝會的大臣們,無不目瞪口呆,心中暗自驚歎皇帝手段之高明,心思之深沉。
當那七日之期悄然流逝,如同晨曦中輕輕掠過的露珠,無聲無息卻又帶著不可抗拒的力量,謝六站在百草堂的門檻上,手心裡攥著那份沉甸甸的聖旨,眼中滿是不可思議的光芒。那聖旨,彷彿是神不經意間遺落人間的信物,將他的生活軌跡瞬間扭轉,引領他走向一個未知卻夢寐以求的彼岸。
此時,羅賦將軍已身先士卒,率領著一營三百燕雲鐵騎,如同鋼鐵洪流般滾滾向前,他們的目的地是燕州與高句麗交界處的鐵雲關。那鐵雲關,乃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歷史的風塵在這裡沉澱,戰火的硝煙也曾在這裡瀰漫。而今,它即將見證一場不同尋常的會面——高句麗使團的到來,展示著大懿耀眼的光芒。
羅賦將軍,這位身經百戰的勇士,他的眼神堅定如磐石,心中卻藏著對家國未來的深深憂慮。他深知,此次迎接高句麗使團,不僅關乎兩國邦交,更牽動著萬千黎民的安危福祉。因此,他帶領的燕雲鐵騎,每一個都是精挑細選,每一個都懷揣著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他們將以最嚴整的軍容,最昂揚的鬥志,迎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而謝六,這位原本在百草堂中默默無聞的人物,此刻卻因聖旨的降臨,命運被徹底改寫。傳旨太監的聲音在耳邊催促,如同春風化雨中的一絲急切,提醒他儘快東赴,去迎接那未知的挑戰與機遇。謝六的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未知的不安,也有對使命的榮耀感。他深知,此行或許將改變他的一生。
於是,他毅然踏上了東行的征途,心中默唸著對未來的期許,一步步走向那歷史與命運交織的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