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離開皇宮,心情確實平復了許多。他深知皇帝對秦瀟冉的寬容,這不僅是對他的信任,也是對整個皇族的寬容。他心中暗自慶幸,同時也對如何妥善處理後續事宜有了更清晰的打算。
在揚州運河上,揚州刺史馬懷洛正靜靜地凝視著手中的信紙,信中是關於謝六的近況,這訊息讓他心中充滿了憂慮。與此同時,在繁華的李府內,刑部侍郎李若雲也正為謝六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他深知謝六今日一戰的重要性,也預料到可能發生的意外,因此提前佈置了護衛,希望能助謝六一臂之力。然而,當得知謝六受重傷,護衛未能搶先於邀月郡主一步,又聽聞邀月郡主的舉止,李若雲心中的憂慮更甚。
馬懷洛和李若雲都深知邀月郡主此舉可能給謝六帶來的嚴重後果。馬懷洛,這位以清廉正直著稱的刺史,在揚州的兩個月裡,透過明察暗訪,成功清算了一批貪官汙吏,為揚州百姓帶來了福音。然而,此刻的他卻為了謝六的困境而無法安心。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修書一封給阜陽王,坦誠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與條件:他願意以自己的站隊作為交換,換取阜陽王在皇帝面前為謝六爭取從輕處理的機會。
而李若雲,這位平日裡驕傲自信的刑部侍郎,此刻也放下了自己的尊嚴。他連夜上書皇帝,言辭懇切地細數了謝六為皇室、為大懿所立的功勞,強調謝六的忠誠與勇敢。同時,他還給同僚和上級寫了數封信,懇請他們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幫忙上奏皇帝,共同為謝六求情。他深知這其中的艱難,但為了謝六,他願意以李家未來家主的身份答應願意幫忙的同僚一個條件。
兩位好友,雖然身處不同的位置,但都為了謝六的安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馬懷洛決定回京述職,計劃當面向皇帝替謝六求情;而李若雲則是不辭辛勞地四處奔走,希望為謝六爭取到一線生機。
這一夜,李府的書房內燈火通明,直到最後一個送信的下人離開,已是深夜。月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桌上,映照出李若雲疲憊的臉龐。
他們的努力或許能為謝六爭取到一絲轉機,但這場關於友情、正義與權力的鬥爭才剛剛開始。無論是馬懷洛還是李若雲,都深知只有皇帝才能真正決定謝六的命運。因此,他們選擇了既艱難又充滿挑戰的道路——直接面對皇帝,為謝六爭取應有的公正。
時間流轉至十里亭對決後的第三天,燕州千刃山下的劍門,這一日迎來了一位不同尋常的訪客。
山腳下,一位黑袍男子緩緩而至。他頭髮披散,面容英俊,卻因一道從額角斜劃至臉頰的長長傷疤而平添了幾分狠厲。黑袍隨風輕輕擺動,身後揹著一把細長的寶劍,劍鞘古樸,卻隱隱透露出凌冬般的氣息。
男子的臉色冷峻,眼神中透露出濃烈的殺意,彷彿他所到之處,連空氣都為之凝固。他騎著一匹駿馬而來,到了山門石階下,動作利落地將馬栓在了一旁,沒有絲毫猶豫,便踏上了登山的石階。
每一步都緩慢而有力,彷彿他心中早已有了明確的目標。
黑袍男子的到來,無疑給這寧靜的劍門帶來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山門的守衛望著這位不速之客,心中暗自警惕,卻不知他究竟是何方神聖,又為何而來。迫於黑衣男子散發出的殺氣,根本不敢上前。
隨著黑袍男子一步步向山上走去,劍門內的弟子們也開始議論紛紛。有人猜測他是來挑戰的劍客,有人則認為他可能有著更為複雜的目的。然而,無論他的身份如何,那散發的殺氣,都震懾住了一眾弟子。
他的步伐堅定而沉穩,每一步都蘊含著無盡的力量。隨著他登上的臺階增多,他的氣勢也如洶湧的波濤般不斷積聚。
他的眼神專注而銳利,彷彿能穿透眼前的一切。他的呼吸平穩而有力,與他的步伐相互呼應。每登上一級臺階,他的身體都會微微一震,將更多的力量注入到他的體內。
雖然劍仍在鞘中,但劍氣卻已如狂龍般在山道上肆虐。劍氣呼嘯著,穿梭於樹幹之間,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劍痕。這些劍痕彷彿是他氣勢的延伸,展示著他無與倫比的實力。
他的步伐越來越快,彷彿與這山道融為一體。他的身影在劍光中若隱若現,如同一尊戰神降臨人間。他的氣勢如同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嶽,讓人不禁為之傾倒。
在這漫山遍野的劍氣中,他彷彿成為了這片山林的主宰,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的存在,讓這片山林都為之顫抖。
“來者何人!如此放肆!”山中傳來威嚴而帶有些許怒意的呼嘯之聲,緊接著,山道上閃出了七八個身形矯健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