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起來,丁水挑選新太子的方法也逐漸在京城傳開,然後文官便坐不住了。
覺得如此選擇太子實在太過兒戲。
紛紛上摺子反對。
什麼與禮不合,不尊周禮,帶頭破壞嫡長子繼承宗法制,容易給後世兒孫起個壞頭,埋下禍根等批評,全都冒了出來。不過丁水壓根不聽他們廢話,無所謂,定好了的事,又豈會因此動搖。
至於他們原本抹黑魏王的計劃。
自然也不了了之了。
畢竟抹黑魏王,就是希望當今陛下在立太子上這件事上,不要搞選賢舉能那一套。並在否定現嫡長子魏王人品不行的情況下,將先太子的嫡長子推到前頭,既維護宗法制,也維護他們利益。
但現在天武帝已經直白明說,他就是要用選賢舉能的方式,挑選新太子。
再抹黑魏王,根本毫無意義。
所以相關計劃自然直接夭折。
不過就此承認失敗,他們顯然也不甘心,所以不少文官很快又在私下商量出了一個新的毒計。那就是設法挑撥參與此次太子競爭的六個王爺,最好能讓他們自相殘殺,然後再死一兩個王爺。
如此他們就有確鑿無疑且血淋淋的鐵證,證明他們先前上的奏摺沒問題。
選賢舉能確實不妥。
會導致兄弟相爭,遺害甚遠。
丁水對他們的計劃心知肚明,但是並沒有阻止,因為丁水她畢竟不是真的天武帝,天武帝可能確實不願意見到自己的兒子們互相爭鬥,甚至於下死手。
可丁水對此是無所謂的。
畢竟一個善良的人做不了好皇帝。
普通百姓不會因為皇帝善良就能把日子過好,因為皇帝的善良是輻射不到普通百姓身上的,只有離皇帝近的人才能感受到,並享受到皇帝善良的好處。
離皇帝遠的普通百姓。
那得指望官員和士紳善良。
否則就得指望皇帝用強有力的手段和決心去對付士紳豪族,從他們手裡奪取利益分給他們,才能把日子過好些。
皇帝要是善良的話,那叫聖天子垂拱而治,百姓的日子過得如何不好說。
反正官員士紳生活肯定很舒服。
在丁水睜隻眼閉隻眼的放縱下,不少文官開始偷偷聯絡起參與奪嫡的那六個藩王,有的真心實意想要幫忙博從龍之功,有的就是單純想參與進去挑撥。
武將勳貴也沒閒著,他們主要是幫親不幫理,幫彼此有姻親關係的親王。
反正整個中樞八成以上的人。
基本都有參與其中。
於是乎,以六個地方藩王為核心的新一任儲君競爭大賽,便在先太子朱銓薨逝後的第十八天,正式拉開了序幕。
而丁水則是正好趁大家注意力都在這件事,以及那六個王爺身上的時候。
抓緊時間梳理和調整垃圾政策。
比如戶籍永固。
軍戶永遠是軍戶,兒子是軍戶,孫子也是軍戶,匠籍永遠是匠籍,醫籍永遠是醫籍,想要改變難於登天。唯一相對自由些的是民籍,因為民籍可以透過科舉當官,也可以轉向其他各種戶籍。
但是想再轉回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也不管有沒有天賦,反正父親是幹這行的,兒子還得繼續幹,換行極難。
稍微有些遠見的皇帝基本上都在努力打破階級固化,天武帝倒好,嫌階級固化速度還不夠快,人為加快進度。也就是他殺官夠多夠快,才弱化了這點。
本朝階級固化之所以沒那麼迅速。
全靠他殺的多,殺的快!
勉強能彌補下政策上的缺點。
又比如,用國家財政供養皇族,不管傳承了多少代,只要血脈上依舊算皇族,最起碼能有一個爵位和一份俸祿。
妥妥中後期拖垮國家財政的大招。
各種有問題的政策太多了。
但丁水也沒一步登天,還是基於現實情況考慮,只是適當的做了些符合如今時代的改變。比如說廢除賤籍,允許百姓自由改行,皇族恩澤襲爵只能傳承五代,五代之後全部轉變成平民,同時還得透過考核,才能夠順利傳承爵位。
又比如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
在封建農業時代,雍正的很多決策已經算相當不錯,甚至於頂級手段了。
丁水加以借鑑也很正常。
當然了,為了不影響競爭太子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