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這個溫馨的港灣裡,開心快樂常常如流星般轉瞬即逝,而隱藏在其下的情感暗流則開始湧動。當孩子們回到家中聚在一起時,爭寵的戲碼便悄然上演。
晚上的床鋪安排看似簡單,兩個男孩共一張床,靜兒和喬兒共一張床,然而這背後卻牽扯出父母心中複雜的情感糾葛。雯雯在這個家庭裡,似乎是那個被虧欠最多的孩子。從她出生起,母親雖然幫忙帶著,但隨著家庭新成員的不斷增加,尤其是靜兒的到來後,雯雯所獲得的來自父母的陪伴越來越稀少,彷彿那曾經充盈著溫暖與關懷的時光正悄然流逝。這就如同一個精巧的天平,起初它穩穩地承載著父母均衡給予的愛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個新的“砝碼”被陸續新增進來,使得這個天平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雯雯並不缺乏愛的滋養。因為自她呱呱墜地直至今,始終有一個人默默地守護在她身旁從未離去,那個人便是她深愛著且無比疼愛她的外婆。從雯雯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外婆便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關愛呵護著她成長,未曾有過半分懈怠。所以,儘管父母陪伴的減少讓雯雯心中偶爾會泛起一絲失落,但在外婆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她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濃濃的親情和無盡的溫暖。或許正是由於這份長久以來的陪伴,雯雯內心深處的安全感甚至比靜兒還要來得堅實可靠一些。
在鴻儒秋盈的認知裡雯雯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她學習非常自律,在學業上無需父母過多操心。可這自律背後,是否也隱藏著她希望透過良好表現來獲取父母更多關注的渴望呢?鴻儒覺的對雯雯的虧欠,他提出要給足女孩愛,這是作為父親的一種彌補心理。因為他深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就像陽光雨露,不可或缺。
而靜兒呢,她也曾被姥姥帶過。但由於身體老生病,母親只能把她留在身邊照顧。這看似是特殊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可在其他孩子眼中,這是否會被解讀為靜兒得到了母親額外的偏愛呢?這種偏愛也許不是父母主觀想要營造的,但在孩子的世界裡,卻可能成為引發爭寵心理的導火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們爭寵是一種尋求關注和愛的正常心理表現。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在父母心中是獨一無二、最重要的那個。就像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歸屬感和愛的需求是人類基本需求之一。孩子在家庭中,這種需求表現為對父母關注和愛的渴望。
這個家庭中的情況並非個例,很多家庭都會面臨類似的孩子爭寵問題。父母需要在其中保持平衡,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平等而充足的愛。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用心去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情感訴求。只有這樣,才能讓短暫的快樂重新延續,將家庭這個港灣打造得更加堅固、溫馨,讓孩子們在健康的家庭氛圍中茁壯成長,避免因爭寵而產生的矛盾和傷害。
秋盈晚上陪著雯雯,鴻儒自己在院子裡乘涼的床
夜幕像是一幅巨大的黑色幕布,沉甸甸地低垂下來,籠罩著這個溫馨卻又暗波湧動的家。在這個看似平常的夜晚,孩子們爭寵的心理活動如同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每個孩子都像一位孤獨的戰士,在內心的戰場上為了媽媽的愛,與自己的嫉妒、委屈和失落作戰。
釋傑獨自躺在那張彷彿承載了歲月所有故事的舊床上,心裡宛如翻湧的海潮。他覺得自己就像一隻被遺忘在角落裡的舊布娃娃,以往媽媽的愛就像是陽光,總是均勻地灑在他身上。可如今,雯雯像一顆突然闖入的璀璨流星,吸引了媽媽所有的目光。“媽媽的愛難道是有限的糖果嗎?為何一起回來,問問把屬於我的那一份搶走了,她就像一個掠奪者,闖進我的世界,把媽媽的寵愛全攬走了。”他的內心像是被暴風雨肆虐過的海面,極妒的浪濤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理智的海岸。
釋超在一旁輾轉反側,心中好似一片長滿雜草的荒地。他覺得自己像是一棵被丟棄在荒原的小樹苗,眼巴巴地望著遠處那片肥沃的綠洲——媽媽的愛。而雯雯此時就像是一隻輕盈的蝴蝶,翩然飛進了那片綠洲。“媽媽對她的喜愛就像一陣春風,只在她身邊輕柔地吹拂,而我只能在這乾涸的角落裡渴望著一絲微風的拂過。”他內心的失落如同深秋的枯葉,一片片飄落,堆積起厚厚的一層沮喪。
隔壁房間裡,喬兒把自己裹在被子裡,只露出一雙眼睛,猶如一隻受傷後躲在洞穴深處的小獸。她的內心像一個打翻的五味瓶,各種情緒混雜在一起。她覺得自己就像一隻忠誠的小綿羊,每天都陪伴在牧羊女——媽媽的身邊,乖巧聽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