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次在會盟較技中塹露頭角的劍士營營長卓信強擔任。
劍爐村的建立就有如龍國之於西藏,劍爐村對大蔡鄉的壓力,與西藏對新德理的壓制是一樣一樣的,直接佔據了地理和心理優勢,而且離蔡氏核心區域直線距離已不足60裡,這直接讓大蔡鄉如梗在喉,升鄉之喜蕩然無存。
與那卓山滿臉笑意、喜氣洋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此刻愁雲慘淡的老蔡家了。卓氏家族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之中,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笑容,而與之相反,蔡氏族人卻是個個神色黯然,愁苦不堪。
失地喪師,這對於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方勢力來說,無疑都是一項極其嚴重的罪責。無論怎樣費盡口舌去解釋,都無法掩蓋失去土地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和損失。這場災難性的事件猶如沉重的陰霾,籠罩在蔡氏家族的上空,壓得他們幾乎喘不過氣來。
當會盟終於落下帷幕之後,蔡氏家族內部立刻發生了一場天翻地覆的重大變革。由於此次失利造成的惡劣影響,蔡陽不得不揹負起所有責任,並以引咎辭職的方式黯然下臺。隨後,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和權衡,明朝進士出身的蔡清脫穎而出,成功接任了族長之位。他肩負著重振蔡氏雄風的艱鉅使命,面對眼前的重重困境,究竟能否力挽狂瀾呢?眾人皆拭目以待……
蔡清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學術思想源於程朱理學,後轉入道家,創立有“清源學派”,門徒遍及全國。
一個這樣的人物接任蔡氏,這讓周邊氏族不得不感嘆蔡氏底蘊之深厚,也感嘆卓氏運氣之好,會盟時隨便碰到一個啥題,只要不是三角涵數這種數理類難題,卓山都不可能有絲毫勝算,眾人也感嘆大羅鎮出題人就是一瘋子,這種題也拿出來,又讓人不得不佩服卓氏竟有人能解析個所以然來。
而蔡家賭注之一的白銀建村令,是大蔡村升鄉時所分裂出來的,帶有一定大蔡村黃金建村令的屬性,只是減弱了而以,大蔡村建村令是一頭黃金穿山甲所出,具有穿山鑿壁的屬性,對採礦業具有屬性加成,因而安置在鐵巖山附近的一個山口,村名鐵巖村,主要開發鐵巖山,發展採礦業,由鐵槍營營長留守並擔任村長一職。
經過從原上蔡村的一名初級礦工的勘探,鐵巖山存在雞窩礦,就是鐵礦呈雞窩狀,一窩一窩的,不是帶狀分佈,但好歹有礦,雖鐵礦品位低點,但澆個鍋、敲個盆、打製個鋤頭農器啥的,還是能應個急,減少進口,起碼解決了有無問題。
而且鐵巖村位處連塘村西南方向,路程約在二三十里的樣子,中間可以透過七里湖水路相通,山裡也存在不少林木,援助給連塘村那邊造個船、建個筏啥的,也算有個去處。
這麼一來,卓山就形成了八村一體、七明一暗的勢力格局,其發展潛力已直追周原村,與周邊幾家老牌家族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卓山人口已近2000人,每日新增人口在30-35人之間,雖說發展速度不慢,但與泥崗地界蔡氏5000人的小鄉還是存在很大差距,與大隅蔡氏萬人的外援更是相差甚遠,唯一優勢就是力量相對集中。
而大蔡鄉又被各方力量所牽制,力量分散,但怎麼說也是繼交河、大羅之後的第三方鄉鎮級勢力,卓山若不依靠交河鎮,大蔡鄉加上外援集中力量分分鐘可以推平卓山,卓山這次是火中取栗,夾縫中求發展,讓人不得不服。
卓山勢力的崛起,最為憂慮的不是蔡氏,而是南面交界的周原村周氏,與北面相鄰的上灣村簡氏,但事已至此,二家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悶著腦袋加快自身的發展,祈禱發展差距不要被拉的太大,實力不要太過懸殊。
而周原村周氏亦是一個2000多人的大村,七里湖畔周原地界,周姓村落也發展出了七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大隅地域的老牌氏族,當前人口當在3500-5000之間,實力雄厚,力量集中,比之卓山更具優勢。
而隨著局勢的穩定,上游村也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人口已重新接近200人,與濮坑村的以貨易貨的貿易線也逐漸打通,並已進行了第一次貿易,為卓山帶來千斤銅錠,十柄青銅劍,一幅青銅甲,還有不少山珍藥材。
而卓山趁著卓不和帶隊引路之機,將三十多名原上蔡村村民,遷居到濮坑村,加快濮坑村的發展。
而濮坑村出山通道也已納入規劃,希望能用銅釘,在石壁上釘出一條天梯,再輔以安全繩,以確保人員上下安全;濮坑村將發展重心在青銅鑄造上,月產銅錠在500斤左右,主要是人手不足,若人手足夠,每月還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