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青麟來到交河鎮求學也快要滿三個月了,算起來他降臨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更是將近一年之久。
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儘管時間不斷推移,卓青麟卻始終感覺自己一事無成,生活也是變得越來越平淡無味,幾個大人都有事要忙活,也不可能有時間陪伴,成了妥妥的空巢兒童。
當初他靠種植南瓜所賺取的那一點點微薄銀兩,早已全部投入到了建築隊之中。距離年底能夠獲得分紅的日子尚早,眼下的他可謂是身無分文。
平日裡,卓青麟終日無所事事地在文廟和大姑經營的餐館之間來回遊蕩。雖然偶爾會給餐館裡的客人講述幾章精彩的《三國》故事,以此來增添些許熱鬧氣氛,但說實話,這家小小的餐館本身就從來不缺乏人氣。每天只要一到用餐時間,店內必定是人滿為患、座無虛席。
再談到學識任務這一方面,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卓青麟僅僅只是勉強透過了文廟的童生試而已,距離完成那高難度的高階學識任務也是遙不可及,只能按照學習規劃一點一點去磨。
每每想到此處,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暗自嘆息:“這高階學識任務的難度比起當年參加高考時還要艱難許多啊!”
平日裡,要麼幫著建築隊跑腿採購一些建築材料,出點力賺點報酬;要麼就在碼頭餐館裡,給客人們講述《三國演義》故事。
然而,對他想去文廟上課聽講學問,對他來說慢慢卻成了一種奢望。因為文廟雖然會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開設公開課,但講授的也只是教習們關於經文的論述。
如果學生沒有聽懂想要單獨請教問題,那麼前三次可以免費諮詢,但是一旦超過這個次數,每次請教就需要支付一兩銀子的費用。畢竟,知識也是有價值的呀!
可是,此時的卓青麟還只是個身單力薄的少年,他根本找不到太多賺錢的門路。鎮子裡倒是有不少商鋪會發布各種任務,可惜以他目前的能力,根本無法承接這些工作。
想來想去,他唯一能做的事情似乎就只有到河邊去釣魚了。說起來容易,可要真正釣到魚並且賺到足夠的錢,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且不說這釣魚的效率實在低得可憐,遠遠比不上那些用漁網捕撈的人,就算好不容易釣到幾條魚,在這個號稱“漁米之鄉”的地方,魚兒的價格也著實有些低廉。
碼頭上的餐館只願意收購三斤以上的大魚,而且每斤的價格僅僅只有 12 文錢。如此算下來,哪怕他辛苦一整天不停地釣魚,最終能夠賣到的錢恐怕連一兩銀子都達不到。
至於說打獵和採藥這類任務,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這鎮子附近,早就已經沒有什麼獵物可供捕捉啦,就是挖到幾隻田狐鼠兔啥的也賣不起價。
要是想去遠點的地方,比如那青雲山,就憑卓青麟如今這般狀況,去了那裡無疑是自尋死路,純粹就是給山中猛獸送去一道美味佳餚罷了。
與其冒著生命危險跑去那麼遠的地方碰運氣,倒還真不如老老實實回到卓山種種地呢,雖說賺得不多,但好歹收入還算穩定呀。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卓青麟的開銷是越來越大,眼看著就要入不敷出了。
實在沒辦法之下,卓青麟只得重新拾起自己的老本行——講故事。每到夜幕降臨,明月高懸之時,他便會來到碼頭邊,擺開架勢,繪聲繪色地講述起那段波瀾壯闊的《三國》故事來。
一開始的時候,聽眾們倒是挺多的,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大家都被他精彩的講述深深吸引住了,時不時傳來陣陣喝彩聲和叫好聲。
可是一到該打賞的時候,那些剛才還聽得如痴如醉的人們卻瞬間作鳥獸散,跑得比兔子還快,眨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面對這種情況,卓青麟也是無可奈何,畢竟總不能強拉住人家要錢吧?於是乎,他這講故事的營生也就變得有一天沒一天的,極不穩定,收入自然也是少得可憐。
卓青麟心中猶如明鏡一般,他深知總是依賴長輩們施捨錢財絕非長久之策。身為堂堂七尺男兒,他的內心深處潛藏著一股強烈的大男子主義情懷,對於開口向長輩要錢這件事,他感到無比羞恥和難為情。
儘管目前在駐地兼任採購員一職,每月尚能獲得寥寥數兩銀子作為酬勞,並且還解決了飲食問題。
然而,這點微薄的收入對於他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遠遠無法滿足日常開銷所需。每日面對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他常常愁眉不展、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地思索究竟應該從何處獲取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