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卓家眾人都忙碌不堪的時候,有的人忙著開店做生意,有的人則專注於蓋房子改善居住環境,還有一些人正在緊張地完成轉職任務,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手頭的事務當中,忙得熱火朝天、不亦樂乎。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則震撼人心的訊息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迅速傳播開來,席捲了整個地區。
原來,熊氏一族在嘗試升鄉的過程中遭遇了慘痛的失敗。他們所屬的七個村子竟然有四個被兇狠殘暴的流寇攻破,剩下的三個村莊也遭受了重創,變得殘破不堪。
原本擁有五千多人口的繁榮景象瞬間蕩然無存,如今僅僅只剩下不到一千人苟延殘喘著。
得知這一噩耗之後,交河鎮立即採取行動,匆忙派遣出三百名裝備精良的甲兵,以最快的速度向著熊氏所在之地疾馳而去,希望能夠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援助和支援。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熊氏一族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做出艱難的決定,將那兩個尚存一絲生機的村莊,以及蛟河東部地界管轄權上繳給交河鎮,以便能夠集中所有殘存的人力物力,堅守住位於熊心坡的總堂村莊——大熊村。
此時此刻,交河鎮守府的大堂內瀰漫著一股令人窒息的凝重氛圍。鎮長曹碷端坐在正位之上,他那原本和藹可親的面龐此刻顯得格外嚴肅。在他的兩側,依次坐著卓不凡、鄧綰等鎮上德高望重的重要官員們。他們每個人都眉頭緊鎖,神情肅穆,彷彿肩頭壓著千斤重擔一般。
此次緊急會議的議題,正是圍繞著熊氏部落戰敗後所引發的一系列棘手問題展開討論。
經過長時間、全方位且極為深入地探討之後,眾人終於達成了一致的共識。
此時此刻,局勢異常緊張,猶如泰山壓卵一般沉重而險峻。擺在我們面前最為緊急、迫在眉睫且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任務,無疑就是要死死地守住交河鎮東部那片遼闊無垠的疆土。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熊氏試圖升鄉的行動慘遭失敗,這一結果直接導致了在交河東部地區湧現出眾多規模龐大、人數超過千人的流民武裝力量。這些人被稱為流寇,他們四處遊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
如今,僅僅依靠區區 300 人的交河東部衛連來進行防守,實在是杯水車薪,力不從心。面對如此數量眾多且窮兇極惡的流寇,這點兵力就連勉強維持防禦態勢都難以做到,更別提主動出擊去剿滅他們了。
形勢之危急,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如果不能迅速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
然而,僅僅做到這一點遠遠不夠,他們深知必須要在這片東部地區妥善地安置好那些因為殘酷戰爭而被迫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熊氏部族民眾們。
為此,大家決定組建一支專門的東部衛戍部隊,以此來更進一步地增強對於東部這道天然屏障的守護力量。而且,考慮到實際情況,此次遷居至東部的氏族力量絕對不能太過弱小。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其人口數量應當至少達到千人以上,否則將難以有效支撐起東部複雜多變的局勢。畢竟,這件事情不僅僅關係著整個交河鎮的生死存亡與未來發展,更是每一名交河鎮官員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的神聖使命所在!
然而,就在那關乎眾多百姓命運的具體實施方案即將塵埃落定之時,一場猶如火山噴發般激烈的爭論毫無徵兆地驟然爆發!現場氣氛瞬間變得劍拔弩張起來,眾人的情緒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一般,一觸即發。
經過長時間的商討和權衡,最終大家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將擁有多達 1200 餘口人的堌塬張氏家族整體遷徙到東部的二熊村,將近 1100 名人口的黎氏族人則要遷往三熊村;與此同時,重建已破損的四個村莊,遷居堌塬一帶四個800人左右的小氏族,充實東部力量。
這樣的安排可謂是用心良苦、深思熟慮,旨在透過巧妙佈局,讓張、黎兩個村落與熊氏總堂所在的大熊村相互呼應、緊密相連,從而構建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禦三角,再加上四個防禦型村寨,就能很快恢復東部防線,清剿流寇;另外交河鎮也能清空堌河南岸的氏族勢力,將堌塬一帶打造成交河鎮直屬村寨,可謂一舉多得。
原本所有人都對這個精心謀劃且面面俱到的決策充滿信心,認為它必將為這片土地帶來長治久安。可是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計劃居然遭遇到了來自敖氏一族的強烈反對。敖氏彷彿一頭被激怒的雄獅,毫不留情地向這項決議發起猛烈衝擊,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