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雖然收到了邀請,但最終卻未能現身參與這場會盟。對於這些缺席者而言,未來或許將會面臨諸多未知的風險與挑戰。畢竟,在這個風起雲湧、錯綜複雜的江湖之中,任何一次錯失良機或者站錯隊的行為,都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周家作為這次的調停方來了五六十號人,並帶來了一支手持長柄狼牙棒的36人戰隊,身著鐵甲,威風凜凜。
胡家這會沒想到卓山會直接投靠交河鎮,並將會盟一事交由交河鎮負責,對卓山這種投靠他人的做法,胡氏是深感不恥。
但也沒得法,胡家只能帶出一支二百的人大刀隊,由一流刀客胡斐率隊會盟,這可是胡家壓箱底的力量了。
蔡家,身為此次會盟的關鍵當事人和主要參與者,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實力。蔡陽毫不猶豫地調遣出一支規模大 300 人的漢式軍陣,其陣容之強大,令人咋舌。
只見這支軍陣前方整齊排列著 120 名手持強弩的漢駑兵,他們個個精神抖擻,目光銳利如鷹,手中的弓弩彷彿隨時準備噴發出致命的箭雨。而中軍部分,則由 90 名身強力壯的長槍手組成,他們緊握長槍,槍尖閃爍著寒光,猶如一片鋼鐵森林,堅不可摧。兩側則分別站立著 45 名威風凜凜的漢劍士,他們身姿矯健,佩劍在手,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覺。
這樣精妙的兵種組合搭配,放眼當下,恐怕也只有蔡家能夠如此嫻熟地運用和駕馭。相比之下,曹憲所率領的交河團隊雖然也頗具實力,但與蔡家軍陣一比,優劣之勢瞬間分明。尤其是除了那支核心的甲士營之外,其餘部隊更是相形見絀。無論是卓家鄉勇還是蔡家民兵,彼此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至於石鷹、熊通這兩支被視為雜牌的隊伍,就更難以與之抗衡了。
然而,最令各方意想不到的是,在蔡家一方竟然還悄然出現了一支來自大羅鎮的人馬。儘管人數並不眾多,但他們的陣式卻是異常森嚴,整支隊伍宛如一座沉默的山嶽般聳立在場中。無需多言,只消看上一眼,便能知曉這些士兵皆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銳正卒。
這麼一來,事情已經完全脫離了卓、胡、蔡三家的意願,這次會盟的性質已經變了,成了多方勢力相互試探的場所,也在逼各方中小勢力選邊站隊。
會盟流程倒是很明確,吃吃喝喝、咋咋呼呼地爭吵了一上午,事情也沒一個定論,而卓家的意思就是,我吃下去的決不吐出來,語言上吃虧可以,但利益上寸土不讓。
而胡、蔡兩家更是如此,胡家洗劫了下蔡村,吃下去的怎麼可能再吐出來。
商量來商量去,最終結論就是蔡家出錢贖人,蔡家最想贖得竟然是蔡和,這下卓不凡坐不住了,這蔡和就是再多的錢,卓家也交不出去啊,只能說當時在石鶴山脈圍獵時逃了,現在也不知道逃哪了,卓不凡沒找著人。
這麼一說,蔡家也消停了,至於其他人,卓家倒沒有留難,交出了二三十名忠誠度在40%以下的上蔡村俘虜,至於交還上蔡村一事,那是想都別想。
最後雙方對此事存在爭執,在大羅鎮的提議下,要不卓、蔡兩家以上蔡村為賭注,各家作保,三局兩勝,用鬥將之法,解決紛爭。
此話一出,卓、蔡兩家都沉默了,這是將兩家架到火上去烤的架式,但又不得不贊同這種方式,卓家想佔據上游村,最終還是要蔡家心服口服,不然,這架還有得打,兩家都耗不起。
但要開賭局,卓家壓上游村,蔡氏不能空口白牙,最後只能將大蔡村剛升級為鄉時分裂出一枚白銀建村令拿出來,再將兩家邊界處蔡家火爐山60裡地界作為賭注。
兩家賭鬥,交河、大羅兩鎮開賭盤,引眾多觀禮氏族入賭局,並規定三局兩勝,不能引入外援,只能是兩姓血親後裔,第一局文鬥,第二局團體比拼,第三局鬥將。
第一局文鬥,由各方出十題,每家出三人參與答題,再由兩家分別抽題,各自回答,答出最多的一家勝出。
第二局團體兵鬥,兩家各出120人,生死匆論。
第三局鬥將,基本上可以確認就是卓不凡與蔡陽對陣了。
這麼一來,卓家沒有任何優勢,基本上可以確定,第二局卓山是必輸局,而且會造成重大傷亡,可事已至此,卓家已無退路,不得不賭了。
最終卓家第一局文鬥,決定由卓畢蝌、卓武邦及老祖母巫隨雲出戰;第二天一早,卓氏將卓武邦及老祖母巫氏從劍門村送到了荒丘,而第一局比鬥,是在會盟第三天。
會盟第三天,第一局文鬥,蔡家率先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