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延熹八年,夏六月(公元165年)
河間國,饒陽縣,解瀆亭(今河北安國周邊。)
幸得上天眷顧,今年的解瀆亭周邊,卻是無甚天災發生。
正值秋收時節,麥香夾雜於熱風當中,吹進了千家萬戶。
天上的星星漸稀,東邊的天際線猶自昏暗不明,但西邊田畝遠樹卻在灰暗中顯露出了形狀。
田間蜿蜒的小路上人影憧憧,幾個農夫一邊走著,一邊說聊起了當地的一些趣聞軼事。
“哎,你們聽說了嗎?那伯淵先生,昨日又被氣暈了!”
“哪個伯淵先生?”
“就是那個王潛,王伯淵啊!”
“噢,就是那個為母守孝的孝子?”
“對對對,要說這伯淵先生也是可憐,家中原本也是有屋又有田,結果卻早年喪父,其母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還供他讀書,好不容易學成歸來,其母卻又積勞成疾、撒手人寰……”
“對了,你剛說他被氣暈是怎麼回事兒?”
“害,伯淵先生為母守孝,便沒了其他營生,只得靠為人講學餬口。
前不久,少君侯拜到了他的門下。
少君侯不喜讀書,伯淵先生又生性剛直,便少不得與少君侯衝突……”
就在人們議論之際,解瀆亭以南,十里外的一間草廬內,躺在床榻上的一名青年,緩緩的睜開了眼睛。
“這……是哪裡?”
王潛看著屋內陌生的環境,臉上滿是茫然與驚慌。
他本是一名00後實習老師,於前不久被分配到一所高中學校,負責教授學生歷史知識。
他只記得,為了講好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堂課,一直整理資料到後半夜,迷迷糊糊趴在桌上睡著了。
結果醒來之後,就莫名到了這個鬼地方。
“漢朝……延熹八年……”
身為一名歷史老師,(儘管是實習的)但對於“延熹”這個年號他可是清楚的很。
歷史上,幾大黨爭之一的“黨錮之禍”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常言道:要想了解三國,首先要了解黨錮之禍。
話說當今天子劉志,登基的時候只有十四歲,當時朝中權柄,全在梁冀之手。
要說這梁冀可是一個狠人,就因為上一任天子漢質帝,說了他一句:“跋扈將軍”,便被其毒死。
因此,在登基之初,劉志可謂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哪裡不對,便步了上一任的後塵。
這種膽戰心驚的日子,一過就是十三年。
此時的劉志已經二十七歲了,但卻依舊沒有親政,而且誕下的幾個皇子,也全都莫名其妙的夭折了。
他知道,如果繼續放任梁冀不管,那麼自己早晚有一天也會莫名其妙的駕崩。
忍了十三年的他,終於是下定決心,拼了!
於是,他便聯合了單超、唐衡等五位宦官剿滅了梁冀。
因為感念五位宦官的功勞,劉志便對他們封了侯,而且都在萬戶以上。
這宦官一上位,立馬便有人不幹了。
這些人是誰呢?
沒錯,就是那些士人。
一群“閹人”而已,居然爬到了我們高貴計程車人頭上,這還了得?
於是乎,朝野上下計程車人,紛紛開始對宦官宣戰。
一時間,打擊宦官,便成了士人們的政治正確。
面對士人對宦官的發難,劉志也是氣的不行。
老子被梁冀嚇的要死的時候,不見你們出來說話,現在人家宦官幫我奪打倒了梁冀,你們又一個個又跳出來成忠臣了?
有一個算一個,統統抓起來!
有了皇帝的支援,宦官集團自然是大獲全勝。
至於鬥爭失敗計程車人,則是被貼上了黨人的標籤,丟了官位和性命的同時,其門生子弟、親友家眷也都遭到了禁錮,一律不許做官。
劉志的氣是出了,但他親近的宦官們,卻也給大漢挖了一個大坑。
兩漢四百載,忠貞之士何其之多?
但卻因宦官掌權,不僅使諸多有學志士對大漢離心離德,更是導致了吏治的敗壞、世家的崛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最終導致了國政不穩、天下大亂。
可以說,黨錮之禍,是造成漢末動亂,並最終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
過了好半晌,王潛這才嘆息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