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道:“你知道謠言是如何出現的嗎?又是如何得到大規模傳播的嗎?當A說了謠言,他可能只將謠言傳給了b,但如果b不加考證就隨意傳播,他就可能傳給c和d,當c和d再像你一樣不加考證就隨意傳播就可能傳給E,F,G,h,也就是說,謠言的傳播是以指數增長的,很小的聲浪很可能就因為你的傳播進而產生惡劣的影響。
其次,什麼話題能帶來關注和流量呢?當然是極端反智或極其錯誤的話題。打個比方,兩個標題:我今天吃了兩碗米飯;我今天吃了兩碗沙子。你會點開這兩個標題的哪一篇文章呢?顯而易見,你肯定想知道我為什麼吃沙子,而不會有興趣知道我為什麼吃兩碗米飯,這就是一個傳播學邏輯!
而很多自媒體就樂意炮製或者蹭這樣的反智言論來為自己謀利,自媒體的傳播速率就更快更廣了,漫天謠言就是這樣出現的,而絕大多數網民接觸的資訊都是碎片化的,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或能力或時間去考證資訊的真假,平庸的話他們記不住,只有反差極大的言論才會讓他們印象深刻,當他們有過之前錯誤言論的薰陶,再遇到類似討論時,為了融入話題或者為了展現自己與主流意見的不同,將錯誤的言論或者文章釋出在任何地方都不會讓他們有太多的心理負擔,畢竟,他們得到的訊息也是從別人那裡來的,錯不錯,他們不在乎!
而就因為這樣的人很多,有些第一次接觸的人就會看見那些不實言論,他們可能就會將這樣的言論傳播到其他地方,謠言就是這樣傳播開來,並屢闢不止的。
所以,闢謠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傳遙,嚴以律己做好自己就行!所以,你傳播謠言,思想觀點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所以,麻煩你出去一下謝謝。”
“李總,你這樣說的不對,你有你的觀點,我當然也可以有我的。”
“你可以有啊,我沒有說你不能有,但是你的觀點來源是錯誤的,底層邏輯是反智的,它就是不該出現的,我不認可,所以,我不接受。”
“李總,你這說的不對,拋開事實不談,你憑什麼不能允許我有自己的觀念。”
“怎麼了?我沒說什麼呀,我只是告訴你,你的結論是錯的,如果想反駁我,去找有力的資料來駁斥我。”而且,話鋒一轉李彪又道:“有一點你又錯了,拋開事實不談?這是極端利己主義者的中心思想,我告訴你,沒有事實怎分對錯?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對吧!麻煩你出去謝謝。”
“李總,您不能仗著自己權威就封殺我的觀點吧?拋開事實不談,你難道就沒有說錯的地方嗎?”
“怎麼又拋開事實了?沒有事實怎分對錯呀?麻煩出去,謝謝。”
“李總,你不回答我這個問題我今天就不走了!拋開事實不談,你難道就沒有說錯的地方嗎?”
“你想問什麼呀?你說我哪裡錯了? 沒有事實怎分對錯?這句話錯了?還是我其他方面說錯了。如果你真要糾結,那就是誰主張誰舉證,是你主張的那請你告訴我我哪裡說錯了?”
“李總,既然你說謠言的傳播很快,那為什麼沒有強力部門去阻止它的傳播?它能得到有效傳播是不是足以說明有其合理的可能性?”
“你的觀點又錯了,你還年輕並不懂,先不論我國的網民基數,也不談謠言的嚴重和輕微,只說一點就能讓你們這類人陷入最基本的自我矛盾之中。強力部門如果刪除了你散播的謠言訊息,你會不會說言論不自由呢?以你的口吻一定會說:拋開事實不談,你憑什麼刪除我的言論?同理,如果不阻止你散播謠言你是不是就會對你的謠言深信不疑呢?以你的口吻一定會說:拋開事實不談,你憑什麼不管控謠言? 所以,我只想問你,你到底是想要什麼呀?橫豎是不是你們都沒錯?你們真的沒錯嗎?這不正是極端利己主義者思考問題的方式嗎!好了,好了,說的夠多了,麻煩出去謝謝。”
“李總,你說的不對,拋開事實不談傳播的土壤是存在的,那是不是就一定有市場有可能性?”
“差不多行了,你說不過我,又開始耍情緒價值了?傳播的土壤存在還不是你這樣不加考證就隨意傳播虛假訊息的人太多了?闢謠終究是慢於謠言傳播的,不是不闢謠,而是你們傳播謠言的速度太快。”
“李總,我怎麼了?你是在侮辱我嗎?”
“我沒有!我只是在糾正你的問題,你聽了之後願意用心去想就去想,不願意去想也無所謂,現在我只能告訴你,你的面試不合格,請離開我的辦公室謝謝。”
“你就是在侮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