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龍江五號(1 / 3)

人們總喜歡對沒有去過的地方賦予更多的想象,龍江號應運而生。

李彪他們乘坐的是第五代龍江,也被稱之為《龍江五號》。

這艘大船長372米,寬45米,排水量噸,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船,堪比航母。它會如此巨大?因為大就意味著穩,穩就意味著資料的精準,機器減少震動能更加精確。

這艘大船能被取名《龍江》,也源自第一代龍江,就是因為第一代龍江發現了龍江海槽,對於龍江海槽的執著才致使龍江二字傳承了下來,直至發展到了五號。

龍江海槽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槽,平均水深一萬八千米,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禁區。

東方盛國境內的紅藏高原被稱之為地球屋脊,深海大洋中的龍江海槽則被稱之為地球之痕,低於海平面一萬八千米,那就是一個深可見骨的巨大傷痕。

在網路上圍繞著所謂的地球傷痕有諸多玄妙的傳說,有人說這是天外的流星撕裂了大地才出現了溝槽,也有人說海槽裡可能和北極冰川一樣埋藏著別人所不知道的秘密,當然,更有人說,龍江海槽可能連線著地心,是地心人出入的門戶。

不管流言如何,《龍江號》科研考察船已經迭代了五代,東方盛國的航母艦隊更是時常在海槽上方巡邏遊弋,至於這背後是否和龍江海槽的秘密有關就不得而知。

但,東方盛國對於深海大洋確實執著,龍江五號就是為配合蛟龍五號而研發的,現在,《龍江五號》已經問世,而《蛟龍五號》卻始終遙遙無期。

巨大的《龍江五號》行駛在茫茫大洋如履平地一般幾乎感受不到顛簸。能有這樣舒適的乘坐體驗,源自《龍江五號》上搭載的黑科技,當然,考察船上的海洋監測部對於海情海況的精準測控,對於駕駛姿態的精確調整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兩個月後,兩艘科考船在華華夏夏海溝上方完成會師。身為本次行動的總指揮,餘南第一時間召集兩艘科考船上的專家進行開會研討接下來的事宜。

蛟龍四號如何下潛,怎麼下潛,選擇有人還是無人下潛,什麼時間段下潛?深海水壓是緩慢的平穩下降,還是斷崖式的暴跌等等,各方面各面都需要仔細的研討,尤其是要仔細監測,監測部門必須嚴謹認真,要用資料說話,辦事要做到周到細緻萬無一失。餘南的話說的非常嚴肅,他事無鉅細,幾乎將所有的一切都考慮到了。

他不會允許帶著疑問下海,這是他的工作原則。

李彪就是個門外漢,專業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討論就行,他只是坐在那裡靜靜地聽著,偶爾給童周甩兩個無奈的眼神。

童周也很無奈,只是在靜靜地聽,默默的想,需要他認真做的恐怕也就只是找到那個生物罷了。

最終,會議決定,選擇無人深潛。餘南的理由很簡單,有人深潛的最高記錄不過8325米,雖然蛟龍四號可以信任,但派人深潛還是冒險了一些,他不希望有人在此次科研中出現什麼意外。

至於什麼時間下潛得著重分析好近幾日附近的海況之後再說。

對於後續的問題,大家也都各抒己見,如果找到了那個生物如何研究它?餘南採用了一個專家的建議,可以緊急調整蛟龍四號上的機械臂為其加裝魚叉擊槍,將那生物帶到船上再做研究。雖然可能會造成那個海底生物的死亡,但為了科學事業做出犧牲奉獻,它也死得其所。

最後,將所有的一切都商量妥當,大家才被餘南放走。

這個愛潛水的南哥,事無鉅細。已經做好了各種預演,以他的話說,只有做好充分準備,才不會在必要的時刻顯的手忙腳亂。

很快,周圍的水文情況資料被送到了餘南的辦公室,經過監測部門的專家分析,兩天之後的下午四時三十二分最適合下潛。

餘南將這個訊息發給了所有人,大家都在做最後的準備,以保證周到細緻萬無一失。

李彪也收到了這個訊息。他躺在床上努力的想讓自己儘快入睡希望能與深海中的生物進行靈魂互換,可不知怎的,卻始終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最終他掏出手機,在聊天群裡呼喚童周。

“週週,週週,睡了嗎?”

“沒呢,我都失眠半個月了。自從我們的船停到海溝我就沒睡著過,上次靈魂互換還是在安眠藥的幫助下才出現的,就好像這裡有阻止我睡覺的魔力一樣。”童周道。

餘南非常吃驚的在群中回道:“你也是嗎?我每次帶隊科研一經過華華夏夏海溝也總是失眠,一直以為是我的習慣,現在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