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勃一起彙報完工作後,蘇雲又帶著周勃一起去了北軍。
帶著周勃去看看兒子周亞夫嘛,周亞夫自從成了親後就搬了出來,父子二人已經很久沒見了。
兩個人都那個火爆脾氣,許久不見就想,待的時間長了就吵,還不如分開住。
路上,蘇雲就給周勃介紹了周亞夫這些年在軍中的情況。
“這孩子很有原則,治軍很有一套,他帶出來的那批士兵軍紀都很嚴整,每次軍中比武一般都是他們獲勝。
後來我又給他換了一支軍,讓他帶;
結果讓這孩子培養一段時間,這支軍隊也變得很優秀,事實證明是這孩子能力強,帶出來的軍隊優秀。”
蘇雲這一路上就沒停誇周亞夫,周勃聽了覺得很對味。
周勃都快把鼻子翹到天上去了,心裡想著:那是,你也不看看這孩子的父親是誰?
蘇雲看著他的樣子,無奈地搖了搖頭。
父子兩個都有一種存在骨子裡的驕傲,這種桀驁不馴的感覺,簡直就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啊!
————————
“亞夫~這裡這裡!”遠遠地看見兒子,周勃就開始招手呼喊。
許久不見,周勃早就想兒子了。
尤其像周勃這種上了歲數的老人,對孩子最是多幾分牽掛。
聽到熟悉的聲音,周亞夫先是一愣,看到是父親來了,高興壞了,趕緊上前把父親迎了進來。
他真的想父親了……
“阿父啊,您怎麼來了?”周亞夫邊說,邊親自給周勃倒茶。
看著周亞夫的樣子,周勃欣慰多了。
果然,男人成了親之後,就會變得成熟,這孩子比原來懂事多了啊!
人家父子二人敘舊,蘇雲當然不摻和在其中了,跑去執行中尉的職責了。
……
冬去春來,新的一年也隨著春天一起到來,又到了播種的季節。
為了推進自己在農業上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劉恆下詔民間開墾農田,並親自主持耕種儀式,鼓勵農業生產。
劉恆多次來到長安城外的民田,向當地的老人請教過種地的經驗後,親自下地耕種,給大家做一個好榜樣。
劉恆要求,在長安城外給自己劃一片地,劉恆會擠出時間來親自照顧,給大家做個好榜樣。
為了鼓勵民間百姓耕種,劉恆降低了當年的農業稅,由漢朝初年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
當然,劉恆還記得當年舅舅的教育,因此,他不僅要求加強對官員的監督,還在民間廣為宣傳農業稅減免的訊息,讓好的政策儘量落實到每戶人家手中。
劉恆做的這些,誠然有穩固江山的目的,可劉恆,也是真想把這些政策落實到老百姓手中。
凡封建帝王,必然將安穩自己的江山放在第一位,至於百姓,不過是他們的私產而已,可以隨意丟棄。
可劉恆不一樣,安穩江山是目的,發展農業生產,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也是目的,在劉恆手中,這兩項是不衝突的。
就在劉恆期待今年能有個好收成時,北方邊境上再次傳來噩耗。
匈奴右賢王再度背棄和親之約,率領數萬大軍入侵上郡,再度打破大漢的國門。
匈奴的冒頓是換了個右賢王的,這次換了個善於用兵打仗的。
剛過了冬天,匈奴人就迫不及待了,因為這個冬天匈奴沒有大肆搶掠漢朝,過的並不好,想利用剛剛入春的機會,徹底掠奪漢朝一番。
朝堂之上,文武兩派再次吵個不休,劉恆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於是詢問前線的灌嬰。
其實劉恆還是想打,就是想借灌嬰之口說出來,不得罪文臣,維持朝堂的穩定。
灌嬰的意見也是迎戰,最起碼要打退匈奴,不能一味地被它侵擾。
在和周勃、蘇雲商量決定後,劉恆決定,再次任命灌嬰為大將軍,率領八萬五千人馬迎擊匈奴。
—————————
匈奴右賢王率領數萬人進犯河南之地(河套以南),進犯上郡,上郡郡守李尚奮勇抵抗,在拼殺了幾陣後,因為不敵而無奈撤走。
李尚撤退到高奴時,灌嬰也率領著大軍進駐而來。
匈奴新一任右賢王知道灌嬰的本事,並不想和灌嬰交戰,在劫掠一番後就退走了。
灌嬰也不再追擊,率兵進駐上郡。
在這一戰中,李尚立了大功,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