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一揮:“咱也不是第一天認識,我什麼時候跟你吹過牛呢?再稍微一等,很快就帶大家幹一票。”
實際上,孫海波早就放棄了搶銀行的計劃,風險係數太高,還是換個目標吧。他琢磨了好久,最終把目標定在了廠子的工資款上。
簡單介紹下當時工資發放的大環境,1992年的時候,鶴崗這邊相比較周邊還沒那麼超前,廠子裡的工資發放基本都是發現金。
由廠裡的會計和安保在固定日期去銀行取錢,等取到錢就帶回廠裡,最後一筆筆發給工人。
孫海波之所以盯上這個,就是突然發現路上有人用麻袋裝錢,起初並不知道里面是什麼,直到有一天袋子破舊調了錢出來,這才發現了端倪。
隨後他就跟著這幾個人,看到他們進了大路礦,又找裡面的人打聽了一下,確認當天是工人的發薪日,一下子就恍然大悟。
這裡聽起來,是不是跟瀋陽38大案中孫德林的想法差不多呢?就是這麼巧。而之所以讓閆文宇等著,也是因為如此,畢竟工資款一個月才取一次。
之後每月的這個日子裡,他就持續跟蹤,一直到92年10月份的時候,才徹底摸清,包括人員配置和工資款數額,差不多十幾萬的樣子。
接著就跟閆文宇商量,這小子聽完很吃驚,說了一句:“不是說七八萬嗎?這一下翻倍帶拐彎呢!”
孫海波聽完就笑了:“當時不是想試探你一下嗎?萬一你覺得少,我再往多了說。再說錢多還不好嗎?是不是還不放心?那就跟著我再去打探一下。”
就這樣倆人再次來到大陸礦,對裡面的情況徹底摸了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