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英庫當時想的是搞點貸款,隨後在肇東搞一個地標性建築,名字叫做陶瓷大廈,藉此把當地的陶瓷商人都攏到一起收租金,這樣可以一邊做生意,一邊混仕途,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吧,對不對?
因此,也有了後來那句“來陶瓷大廈,結下尾款”的名梗。
按照這個思路,第一步就是要成立一個公司。
這時候之前建立的關係就有用了,蔣英庫立馬找到工商局一個姓趙的哥們,在他的幫助下,很快就把註冊公司所需的證件都辦齊了,地址就位於肇東市正陽南三道街。
不過自己是公務員,並不能直接經營公司,所以他就找了個人出面,此人名叫賈勇,1941年生人,蔣英庫比他小整整15歲。
在當地呢,這個人也是小有名氣,也是透過鼓搗陶瓷生意起家的,當地人稱他為陶瓷大王。
蔣英庫把法人一轉讓,由賈勇擔任公司的總經理,自己則是在幕後垂簾聽政。到目前為止,這還是個空殼公司,不過後面規模乾的確實挺大的,他的兄弟們也跟著他混的風生水起。
既然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貸款了。
蔣英庫以陶瓷大廈的名義,在當地的商業銀行貸款365萬,這在當時可算是天文數字了。
不過他是怎麼搞的這麼多的,這裡面可能有一些貓膩,但是並沒有查到。
不過有些問題可以確定,其一就是他這是地標性建築,屬於政級工程,獲得相關政策的背書,也不足為奇。
其二就更容易理解了,當時剛剛興起貸款業務,不僅有相關政策支援,而且最初的貸款管理制度並不完善,只要你夠膽,再加上稍微有點關係,貸款不還的比比皆是,這就跟當時張君做生意貸款大差不差,他都沒有抵押就搞出來了幾千塊,最後也成了壞賬。
蔣英庫一下弄到這麼大筆錢,那必須得高調動工和炫富 。
第一件事就是整輛好車開開,他先是買了一輛桑塔納,又買了當時人人夢想的大哥大,然後還嘚瑟的配了一個專職司機,名叫沈顯貴。
這小子當年20出頭 ,既是司機也算是保鏢,這感覺撓一下就上來了。
現在自己不僅是吃皇糧的,而且還是個成功企業家,在那個時代,儼然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派頭,每天最主要的就是帶著自己的兄弟,吃喝玩樂。
不過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還是要一步一步踩著別人往上爬。現在有大錢了,最主要的就是打點鋪路,開始向上搞交際,黑白兩道算是讓他玩明白了。
另一邊他就要大興土木了,開始在肇東市的四大街南直路的十字路口跑馬圈地。在自己雙重身份的加持下,拆遷拆的非常順利,只不過他請客送禮這麼一折騰,原本蓋大廈的錢很快就不夠了,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錢會花的這麼快。
那接下來該怎麼辦呢?俗話說得好,欠錢的是大爺,於是又走起了賒賬這條老路。
他把蓋樓的承包商孟憲明請來,這人當年34歲,蔣英庫告訴他,現在需要他墊資,等工程完工後 ,一次性付清,並額外多付幾個點的利息。
老孟覺得這事可以幹呀,畢竟他這個檢察官身份在這放著,這麼大的專案在這擺著,不可能輕易賴賬的,所以很痛快的就答應了。
在搞定孟憲明之後,蔣英庫對其餘的建材商也用了同樣的辦法,無論大小,統統賒賬,這幫人為了賺這筆錢,無奈之下也只得答應。
蔣英庫在陶瓷大廈所有的建築商和材料供應商那裡 ,都賒了賬,而那些人為了賺這筆錢,也被迫答應。
蔣英庫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反正你們的錢我也不是不還,什麼時候有了再說吧。就算不還,你們也不敢把我怎麼樣了,畢竟穿著這身皮呢,你就是黑道大哥也不能把我怎麼著。
我當時敢賒,就說明我罩得住,不服你告我去,正好我自己就負責這塊,你要有別的招,我也來者不拒,你沒招就不怪我了。
單說承接大廈建設的孟憲明,就給大廈出資幾十萬,加上從相關單位墊付的鋼筋、混凝土等等的建材,也有個50萬,再就是人工成本20萬,這些加一起就高達100多萬。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殺戮也正式開始,而蔣英庫這邊,他就把剩下的錢還是重點放到了鞏固權利以及吃喝玩樂上面。
有錢之後,他就開始不務正業了。在眾多的材料供應商裡面,有一個本地的叫李海,年紀和蔣英庫相仿,他開的店叫恆記五金商場,陶瓷大廈用的五金建材,基本都是從他家賒的。
另外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