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到波斯、印度一帶,每年可以開源一千萬以上。先前,嚴紹庭也提及三寶太監下西洋,我大明朝廷獲益匪淺。”
張居正頷首點頭:“嚴
千戶所言無錯,我大明成祖太宗皇帝時,就命鄭和率船隊遠下西洋,前後七次,商貨運通。直至嘉靖十幾年,海上通商依然頻繁。後為倭寇騷亂,海面不靖,商運受阻。
臣在兵部,也是從兵部著眼,想著似乎應該給浙閩兩地增加軍餉。讓戚繼光、俞大猷部募充軍隊,建造戰船。然後主動出擊,剿滅倭寇,重新打通海上貨商之路。
這件事……”
整個大明朝,從來就沒人真的敢說永樂朝下西洋,是一樁虧本的買賣。
所有人都清楚,海外的商貿究竟能為大明帶來多麼大的利益。
張居正之意,也就是要重開朝廷主持的海外貿易。
嚴紹庭瞧準機會,立馬開口插話道:“這件事情,張閣老與嚴閣老商議過,臣當時便在一旁。”
此言一出,張居正立馬抬起頭,看向嚴紹庭、嚴嵩爺孫兩人。
眼珠子一轉,這事我張居正怎麼不知道?
嚴紹庭卻已經接著說道:“依照張閣老的意思,只要肅清海上商路,便是與外商做什麼買賣能為我大明帶來更大的收益。”
張居正猛眨雙眼。
可是嘉靖也不給他說話的機會,詢問道:“哦?那依著你們商議的,做什麼買賣,收益最大?”
嚴紹庭回道:“原本臣和嚴閣老的意思,這買賣自然是從東南出海最方便,那無非就是布或是絲綢。
而張閣老的意思是,若要做這買賣,自然是絲綢利潤最大。”
說完之後,嚴紹庭也沒有看張居正的臉色,而是看向了他的老師徐階。
改稻為桑,或是改稻為。
其實是同時存在的兩種政策。
改稻為桑自然是嚴黨一系希望的,而改稻為嘛……
而隨著嚴紹庭說出,張居正是意向於和海外商人做絲綢生意後。
一直老態龍鍾,沉默不語的徐階,立馬瞥向了自己的好學生張居正。
高拱更是神色精彩。
徐階的好學生竟然和嚴黨商議過海商生意的事情,而且還是支援做絲綢生意的。
難道張居正也成嚴黨了?
嘉靖卻不管這些,現在如何讓大明有更多的錢,才是他關心的事情。
“張居正,東南若要和外商做生意,是否是絲綢更為賺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