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的危害在於,決策很容易以君主意志為主,而不是從國家整體利益去衡量。
比如說遠征外藩,提高賦稅,大興土木這些,或許國家層面並不需要,百姓也不支援,但只要君主高興就好了。
比如說國庫的開支,是大部分用來賑濟災民,興建水利,還是優先滿足越來越大的皇室開銷,或者是供奉大量僧侶,興建更大的宮殿,這往往取決於君主個人的喜好。
又比如予奪生殺大權,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
誰該賞,誰該重用,誰該貶,誰該死,全在於皇帝的態度,而不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那些並不重要。
民主能夠很有效地糾正獨裁的隨意性、不公性、非理性。
但是歷史學家們發現,帝國時代裡也有民主,政黨時代裡依舊有獨裁。
當君主遇到大事,就習慣性地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並能夠剋制自己的想法,給予採納時,它就是民主的。
基本上,從諫如流、聞過則喜成為帝國明君的標配。
當然,做到前者已經不易,後者更難。
而政黨時代裡,當黨首的影響力已經大到別人不敢提出相左的意見;或者參與決策的人不代表國家利益,甚至全是一夥的;又或者決策的出臺未經過辯論、評估時,它就具有獨裁的性質。
總而言之,能夠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並透過討論進行挑選,透過票選進行採納某種意見的,就叫做民主。
反之,就叫做獨裁。
大到國家,小到家庭,獨裁往往伴隨著痛苦。
當然,這種痛苦是別人的。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一個人非常強權,就會強迫其他家庭成員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
這種強權往往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礎上。
違背意願的,輕則惡語斥責,重則棍棒相加。
強權者不太喜歡擺事實、講道理。
如果打一頓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再打一頓。
放在國家層面就是,如果死一批人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再死一批人,直到無人敢反對為止。
民主雖然能夠糾正獨裁,但也有它的弊病,那就是低效。
民主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人力成本,而獨裁不需要。
所以它無法取代獨裁。
因為民主不適宜解決急事和小事。
在一個家庭中,像搬家,家庭成員的婚娶、職業變動,重要的財務決策這些大事,需要全體成員來討論。
但不可能會為了明天買什麼菜而召開家庭會議。也不可能因為其他家庭成員還沒到,而對家中出現的小火苗坐視不管。
所以,獨裁有時也會對民主做出讓步,而民主也會包容獨裁的存在。
歷史上,從來沒有純粹的獨裁,自然也不會有絕對的民主。
它們就像雌雄同體的蛞蝓,有時候陰,有時候陽,視情況而已。
遺憾的是,偏偏有時,該民主時獨裁,該獨裁時民主。
……
建初九年6月29日的這天,天命大殿裡熱鬧非凡。
大家興奮異常,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投票。
到了當天晚上,齊天帝國的第二任皇帝誕生了。
沈離寒以最高票當選。
同時,新的議事機構——相閣和集議庭也誕生了。
自古以來,丞相只有兩個人選——首相和次相。
但齊天帝國的相閣裡面卻有七位丞相。
且首相不再是固定的,七人輪流當,一年換一次。
集議庭的人數更多,足足有四十九人。
這兩個新機構是依據《齊天帝國君主輪值律》成立的。
它們最大的作用是大大限制了皇帝的權力。
《齊天帝國君主輪值律》把國家政事分成五等。
其中最重要政事被列為第一等,比如帝國法律的廢立、修訂,國庫各項支出的分配比例,朝廷重臣的任命等等這些。
次重要的政事列為第二等,比如開科選拔人才,耗費百萬金幣以上的工程專案,全國各級官員的考核定級等等這些。
以此類推,再次一點的政事分別就是第三等、第四等、第五等。
第一等政事必須要經過皇帝、相閣和集議庭共57人一起討論,並進行票選,且贊成票達到或超過29票後,才能實施。
有意思的是,《齊天帝國君主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