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最小的偏差,在這臺行星級別的粒子加速器裡都是不能容忍的。
最後的要求是在三億多公里的加速管道上,任何位置的最大偏差都不能超過一厘米。
要在這麼大的範圍內保持這麼高的精度,比製造晶片還要難得多。
這項任務只能依靠智慧機器人來完成,人類,即使是新人類,也是無法勝任的。
“可以做到,你看這是我們最新開發的恆星定位系統。
我們在太空部署了數百萬個探測器,透過它們進行實時測算,並以中央恆星為基準點,再加上‘女媧’系統的幫助,完全可以達到這個精度!”
這種問題他們早就考慮好了。
確保精度其實並不複雜。
利用遍佈整個太空的上百萬個探測器聯網協同工作,再加上中央恆星的固定位置作為參考,精準度是有保障的。
一切準備就緒後,謝敘又度過一個不眠之夜。
實驗室裡,他的同事向他詳細講解了從粒子加速器建造到最後使用的全過程。
第二天早上,謝敘和同事們來到了近地軌道的空間站進行會議,所有參與該專案的關鍵人員都在場。
會議主要討論了施工中的各個環節以及應急預案。
“好的,現在進入最後一項議題,探討粒子加速器建成後,它對人類文明的意義以及應用前景。
”孔浩天既是總工程師也是這場會的主要主持人。
很多參會者已經坐不住了,一個個站了起來。
“孔老師既然提到這一點,我就直說了。
我還是懷疑這麼大代價修建的加速器,是否真能帶來預期的效果?會不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爛攤子?”
發言的人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天文學家,儘管頭髮已經斑白,但仍然是聯邦國的寶貴人才,負責觀測並計算星空中的恆星資料。
這位老教授曾為人類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比如發現了某顆直徑超過十公里的大型小行星,那次如果沒有及時摧毀,後果將不堪設想。
他的質疑引來了在場其他專家的共鳴。
大家都知道粒子加速器是個複雜的裝置,樂觀地看,它可以推動物理學和技術的大飛躍;悲觀一點的話,它的實用性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
“各位,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請先看看這些資料。
”孔浩天拿出一份檔案傳給每一個人,“這是關於建造行星發動機的秘密報告,裡面詳細記載了整個建設過程。
從中學我們可以瞭解到,七年的時間裡,我們的技術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
不僅僅是飛船發動機技術,還有超大型核聚變發動機、先進的量子通訊手段乃至能量武器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我也曾經像大家一樣困惑,這粒子加速器,或者說是對撞機,它到底有啥用?我們的文明真需要這個東西嗎?直到行星發動機超級工程竣工時,我才明白,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孔浩天冷靜地說。
他已經完全相信了謝敘的話。
這些大工程不僅能極大促進人類科技的發展,在建設過程中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
工程一旦完成,就意味著我們實現了一次跳躍式的進步。
謝敘站起來支援孔浩天,並大致解釋了整個專案的建設過程。
科學家們聽得連連點頭。
多年來,關於對撞機的相關檔案一直處於絕密狀態,現在終於解封了。
“很好,技術上的難題基本上都解決了,下一步就是要著手施工了。
大家,為了全人類的未來,讓我們共同努力!”謝敘站起來大聲喊道。
“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文明!”眾人齊聲回應,神情堅決。
在這生死攸關之際,所有的科研人員早已拋下了各自的分歧。
畢竟,假如人類遭遇不幸,個人之間的矛盾也就失去了意義。
一場大規模建設的浪潮再度來襲。
只是這一回,參與者並不如建造行星發動機時那樣多。
大多數工作都由智慧機器人完成。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機器人從格利澤3號衛星上的工廠走下來,加入到這項宏大的專案中。
與此同時,位於格利澤2號衛星上的戰艦基地也在全力運轉。
鯤鵬恆星級運輸艦的生產速度大幅提升,原有的八百艘戰艦全部投入到了高效物資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