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朱元璋這個千古一帝,那爭議不是一般的大了。
甚至就朱元璋的心胸,連個梟雄都算不上。
“臣有罪,臣知罪,嗚嗚。”
平時馬屁拍順嘴了,忘了朱雄英跟朱元璋不對付了。
朱雄英呵呵冷笑,“千古一帝的標準是要從多方面評價的,政治成就、文化貢獻、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歷史評價五個因素缺一不可,不是什麼人都評的上千古二字的。”
“是,是,殿下說的是。”這個官員一股腦的磕頭。
你說的都對。
朱雄英開始細數了起來,“太上皇的政治成就,可以說一團糟吧?他的文治簡直沒眼看,宋朝那麼軟弱無能,他都規定販賣奴隸者絞刑!還有這分封制,戶籍制、殉葬制等等,強行讓歷史文明倒退,這不假吧?
再說說文化貢獻,孟子都被他從聖人序列除名了,他還大興文字獄,孤如果沒有記錯,杭州府學的一位教授在賀表中寫著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本意是誇讚太上皇是天生的龍子。
但太上皇則認為,光天之下是罵自己是禿僧,為世作則的是通假字通賊,於是他馬上讓人把這個教授殺了,來來來,別的不說了,綜上幾點,你們誰來跟孤講講,太上皇對華夏的文化貢獻在哪裡?
再然後說說經濟繁榮了,就現在京城都還有乞丐,為了虛偽的面子,搞什麼朝貢政策,一塌糊塗,每回朝貢大明都虧錢,戶部幾乎年年赤字,大明開國十五年了,哪有一點經濟繁榮的樣子?
再說說這社會穩定,這更沒有了!遠的不說,就說今年,洪武十五年,廣東那邊就是上萬人起義了!外患未平,內憂未止,這是事實吧,百姓流離失所,起義戰火紛飛,社會哪裡穩定了?
再說說歷史評價,這個咱們評不了,那要等後人去評了,但孤猜測即便是後人評價太上皇的功過,往好一點說是功過參半,往差了說是暴君!太上皇評為千古一帝,在後世也絕對是爭議頗大的。”
朱雄英巴拉巴拉的細數了起來。
這些事情沒有一件事亂說的,在當下這個時候,竟然都能混上千古一帝。
馬皇后坐在後麵點了點頭,朱雄英這算是比較公正的評價的。
最起碼沒有濾鏡。
更沒有因為朱元璋有些功勞,就去忽略朱元璋的過錯。
實際算起來,朱元璋還不一定是功過參半,甚至過大於功。
“是,是臣妄言了,殿下恕罪。”這個官員都快磕出腦震盪了。
朱雄英擺擺手,“起來吧,別磕了,下回說話過腦子。”
“謝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這個官員長舒一口氣。
媽的,命保住了。
朱雄英說道,“其實縱觀歷史,幾千年來,能被公認為千古一帝的,只有三個人,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僅此而已,至於原因,我們這個民族,華夏族群是秦始皇鑄骨,漢武帝鑄魂,唐太宗鑄身,才有我華夏亙古不朽之基業,這三人可謂實至名歸,其餘人是非功過,千秋對錯均有爭議。”
“殿下所言甚是,臣等敬服。”
眾人異口同聲的高呼道。
朱雄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其實說太上皇是千古一帝,理由無非就是崛起布衣,驅韃復中罷了,這可為千古一帝。
但當初領導起義軍,是太上皇在奪郭子興的權吧?小明王韓林兒活的好好的,大明要開國了,他就死了。
元末亂世,他但凡敢跟陳友諒他們一樣真刀真槍的拼,最後角逐獲勝,他為千古一帝,再無半點爭議。
可是事實他躲後面坐看華夏兒女被屠戮,死於戰火,坐看抗元英雄劉福通他們與元朝兩敗俱傷。
最後他出來橫掃殘軍,這種行為,令人齒冷,開國之時他把驅韃復中之功全加他一人身上了,他不想想他背的起嗎?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不假,但是得要點臉,坐看百姓飽受戰火,其實在那個時候,誰做皇帝重要嗎?
難道要想的是誰來做皇帝,而不是先共同對外,驅逐韃虜?內部這麼打,那是自己的事兒,對吧。
外敵入侵,不應該一致對外嗎?過後再角逐天下,太上皇坐看鷸蚌相爭,自收漁翁之利,就這一點,他不如陳友諒矣。
不是孤自己往自家臉上摸黑,孤只是不想粉飾真相,事實該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大大方方的,坦坦蕩蕩的。
更別說當時太上皇還跟元朝有來往,元朝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