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即將到來的決戰,曹操和李逸絲毫不敢鬆懈。他們日夜研究戰略戰術,不斷調整部署。
曹操為了確保物資供應的穩定,派遣李逸去監督糧草的運輸。這一路上並不太平,山賊流寇時常出沒,企圖搶奪糧草。李逸精心佈置護衛,多次擊退了來犯之敵。
在一次運輸途中,突然遭遇暴雨,道路泥濘不堪,糧車深陷其中。李逸當機立斷,組織士兵和民夫一起搶修道路,肩扛手推,終於讓糧車繼續前行。可就在這時,又傳來訊息,前方的橋樑被洪水沖垮,隊伍不得不停下。李逸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派人尋找其他過河的路徑,一方面組織士兵搭建臨時橋樑。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終於成功渡過了這條河流。
與此同時,諸侯聯盟內部也出現了分歧。一些勢力開始對聯盟的領導者心生不滿,認為其戰略決策有誤,導致多次錯失良機。還有一些勢力則擔心戰爭的失敗會讓自己損失慘重,暗中與曹操聯絡,想要倒戈。
李逸得知這一情報後,建議曹操趁機派出使者,挑撥離間,進一步加劇聯盟內部的矛盾。曹操依計行事,果然,聯盟內部的爭鬥愈發激烈,人心惶惶。甚至有幾個小勢力直接脫離了聯盟,大大削弱了諸侯聯軍的實力。
決戰前夕,曹操舉行了盛大的誓師大會,鼓舞士氣。李逸站在將臺上,大聲說道:“將士們,今日之戰,關乎生死存亡,關乎天下蒼生。我們要為正義而戰,為和平而戰!”士兵們群情激昂,高呼必勝。但在人群中,也有一些士兵面露怯色,李逸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他走下將臺,與這些士兵交流,鼓勵他們克服恐懼。
戰場上,雙方軍佇列陣以待,氣氛緊張到了極點。隨著戰鼓的敲響,戰鬥瞬間爆發。李逸身先士卒,率領騎兵如旋風般衝向敵軍。但敵軍早有防備,一陣箭雨襲來,李逸的騎兵隊損失慘重。李逸毫不退縮,指揮著士兵們繼續衝鋒。
然而,諸侯聯盟的兵力眾多,曹操的軍隊逐漸陷入了困境。關鍵時刻,李逸發現了敵軍的一處破綻,他帶領一支精銳部隊直搗黃龍,打亂了敵軍的指揮系統。但在衝鋒的過程。
儘管局勢逐漸穩定,但李逸始終沒有放鬆警惕。他加強了對各地的巡查,以防敵對勢力的滲透。
一日,李逸在巡查途中,遇到一群流民。他們面黃肌瘦,衣不蔽體,訴說著家鄉遭受的災難。李逸心生憐憫,當即決定在當地設立救濟點,發放糧食和衣物。然而,這一善舉卻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他們造謠稱曹操的軍隊在掠奪百姓的財物,引起了民眾的恐慌和不滿。
李逸得知後,迅速展開調查,揪出了幕後的造謠者。原來是之前逃離的諸侯殘部,他們糾集在一起,混入流民之中,企圖透過煽動民憤來破壞曹操的統治。李逸深知此事的嚴重性,不僅要處置造謠者,還要想辦法恢復民眾的信任。
為了消除誤會,李逸親自向民眾解釋,並公開處置了造謠者。但此事讓他意識到,僅僅依靠武力是無法真正實現和平與穩定的,還需要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教化。於是,李逸在各地開辦學堂,傳播仁義道德和法律法規,提高民眾的素質和認知。他還邀請當地有名望的學者和賢達人士擔任教師,讓學堂的教育更具權威性和吸引力。
與此同時,曹操的朝堂之上也並非風平浪靜。一些官員為了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李逸多次向曹操進諫,主張整頓吏治,選拔賢能。曹操採納了李逸的建議,對朝堂進行了一番整頓。但這也觸動了一些權貴的利益,他們對李逸恨之入骨,密謀陷害。
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李逸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部署,卻被這些人惡意曲解,指責他擁兵自重,有謀反之心。他們還偽造了一些所謂的證據,呈遞給曹操。曹操一時陷入了猶豫,畢竟這些指控並非毫無根據。就在曹操舉棋不定之時,李逸的部下和一些正直的官員紛紛為他辯護,陳述李逸的功績和忠誠。他們詳細講述了李逸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以及為百姓所做的種種善舉。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曹操最終還是選擇相信李逸。但為了平息眾怒,曹操決定暫時將李逸降職,派往邊疆駐守。李逸毫無怨言,欣然領命。在邊疆,他帶領士兵抵禦外敵的侵擾。敵軍狡詐多端,常常趁著夜色偷襲。李逸沉著應對,佈置了嚴密的防線,多次擊退敵軍。
同時,他積極開展與周邊部落的貿易往來,促進了當地的發展。他與部落首領們友好協商,制定了公平合理的貿易規則,讓雙方都能受益。在他的努力下,邊疆地區變得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可就在李逸準備啟程回京之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