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風險能力,可是最終受苦的只能是百姓,這不就是相當於朝廷那個鐮刀最終只是在百姓身上不斷割肉嗎?”
“如果持續鎮壓,那麼最終大明信譽崩塌,至於軍隊那也是人組成的,百姓活都活不了,揭竿而起的現象會在大明重現!”
揭竿而起!
鄭和聽見在永樂一朝的通知下,百姓很被逼的揭竿而起,全身一個激靈,他急忙為陳羽找補道:
“陳兄,這話也不能這麼說,大明目前百廢俱興,國庫空虛,為了大明發展,只能暫時印點錢出來應急,只能苦百姓一陣子,以後朝廷定然不會再如此做事。”
陳羽聞言當即反駁道:
“老馬你要知道底線這個東西是不能破的,破了底線就等於沒有底線。就像是印鈔,這陣子可以印鈔應急,過一陣子是不是還是可以印鈔應急,那麼再往後呢?是不是還是可以印鈔應急!”
“民間排斥寶鈔已經普遍存在很多年,這就說明是朝廷的問題,是政策制定者的問題,是制度的問題,而不是百姓的問題!”
“既然不是百姓的問題,那為什麼最終的所有罪責都由百姓來扛?”
“這……”
鄭和聞言一陣語塞,對啊,所有的政策頒佈百姓都沒有參與,可是最終的苦難百姓卻都揹負了。
可是讓鄭和驚訝的是,朱棣不僅沒有生氣,還流露出了一副患得患失的樣子。
甚至平常的皇帝威嚴都有些蕩然無存。
患得患失形容朱棣現在的心境再合適不過了,靖難的時候他擔心得不到大位,得到了又擔心失掉。
無節制印刷寶鈔的危害,與士紳、勳貴對百姓進行土地兼併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棣知道有許多人其實不服他這個以‘清君側’上位的皇帝,要是有一天因寶鈔事件導致大明國內百姓皆反,那麼那些不服的人就會站出來,學著自己父親的樣子,重新在大明的國土上建立起一個新的朝代。
可為了提升國家實力與發展,他需要錢。
需要很多很多的錢!
朱棣想起靖難之役剛剛結束的那一年,全國上下瘡痍滿目。
為了證明大明在他永樂一朝的統治下要比建文一朝好,那麼就必須投入大量的前去建設,去發展。
可是國庫空虛啊!
所以,他將主意打到了洪武時期的寶鈔上,走上了自己印錢花的道路。
效果剛開始也是出奇的好。
大明這座龐然大物在永樂一朝,再次開足馬力運轉起來。
可就像陳羽所說的那樣:
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無節制印刷的錢看似免費,可那都是用百姓的血換來的,而不加節制的代價就是大明覆滅,新的王朝建立。
畢竟,
寶鈔按照陳羽話中的意思,大明進行通貨膨脹到極致,最後寶鈔甚至還不如一張宣紙值錢。
到那時百姓穿著衣衫襤褸,託著瘦骨嶙峋的身軀,舉著十多斤寶鈔,討一個揭竿而起,請大明赴死!
朱棣時常聽朱元璋講小時候的故事,元末百姓人吃人的慘狀還歷歷在目。
不行!
他絕不允許這樣的場景出現!
民心不能失!
否則,他豈不變成了一個赤裸裸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