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以工代賑行不通?(2 / 2)

或者延期都是可行的。”

朱棣一邊聽,一邊默默的點了點頭。

按照陳羽這樣來,那麼不僅解決了災民問題,還順帶確保了受災地區來年的賦稅。

如果交不出來,朝廷減免或是延期還可以獲得一個美名!

這才是仁政的正確實施辦法。

可是災民好解決,但是流民才是每一次大災之後的難題。

畢竟家都沒了!

陳羽喝了一口茶,緩了緩後,繼續說道:

“至於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民,我認為這次的災情還不到對他們採用粥中摻沙子、或者將糧食換成芙糠這種地步。”

“再說了,這樣做除了讓流民餓不死之外,會讓他們養成不勞而獲的惰性,將朝廷臨時釋出的救濟糧當做鐵飯碗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以工代賑’。”

朱棣本來認真聽著陳羽的侃侃而談,感覺分析的很有道理。

可在陳羽提出‘以工代賑’的解決辦法之後,他直接懵逼了。

這還不如往救濟糧中摻雜沙子呢?

朱棣輕聲咳嗽一聲,說道:

“陳兄,以工代賑恐怕不妥吧?”

‘以工代賑’即以務工代替賑災,指朝廷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流民參與工程建設獲得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

很早就出現在了春秋時期。

管仲提出:

如遇大旱大澇災年,百姓流離失所無法務農,生計沒有著落,則朝廷可以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樓臺,僱傭流民以做工為生。

到了北宋時期,以工代賑頻頻出現在歷史記錄當中。

當時朝堂上爭論賑災問題時,以工代賑也考慮過,但最終否決了。

因為以工代賑需要大興土木或者水利工程,耗資巨大,如今大明同時進行的事情實在太多,一時間抽調不出大量銀兩。

直接對流民發放救濟糧,朝中官員也考慮到了數月時間,有些流民習慣了不勞而獲,大災過後,並不會返回家鄉,而是會在半道上落草為寇做起打家劫舍的勾當。

朱棣也知道以工代賑好,但沒辦法,只因兩個字:

沒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