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方法
1.處理食材:將鴨子洗淨,去除雜毛和內臟,在鴨身上抹上醬油、黃酒、白糖等調料,醃製一段時間。
2.準備餡料:把火腿、冬筍、乾貝、水髮香菇、栗子、雞肫、雞肉等食材切成丁,糯米淘洗乾淨後蒸熟。
3.炒制餡料:燒熱炒鍋放入豬油,將蔥姜下鍋略煸一下,烹入料酒,投入切好的各種丁,加入醬油、白糖等調料,燒上味後放入糯米飯拌和。
4.填充餡料:將炒好的餡料填入鴨腹內,不要填得太滿,以免蒸制時餡料膨脹導致鴨肚破裂。
5.蒸制鴨子:把填好餡料的鴨子放入大碗中,用玻璃紙封好,上籠蒸制數小時,至鴨肉酥爛。
6.製作湯汁:將蒸鴨的原滷潷入鍋中,投入蝦仁、豌豆等食材,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芡,淋上明油。
7.裝盤澆汁:把蒸好的鴨子從籠中取出,揭去玻璃紙,將鴨覆在大圓盤中,再將製作好的湯汁澆在鴨身上即可。
用料
1.主料:鴨(一般選用1750克左右的肥壯嫩鴨)、糯米。
2.輔料:火腿、蝦仁、冬筍、栗子、乾貝、雞肫、香菇、雞肉、豌豆、青豆等。
3.調料:醬油、小蔥、姜、味精、白砂糖、料酒、豬油、水澱粉等。
來歷
八寶鴨是一道歷史悠久的傳統名菜,早在清朝時期就已出現,是當時江蘇蘇州地區的特色菜餚,也是宮廷名菜之一。其具體來歷如下:
1.宮廷起源:據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南巡時的《江南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正月二十五日,蘇州織造普福進糯米鴨子,萬年春燉肉,春筍糟鴨,燕窩雞絲”,其中的“糯米八寶鴨”是當時蘇州地區最著名的傳統名菜,在清《調鼎集》和《桐橋倚棹錄》中也都有關於“八寶鴨”一菜及其製法的記載。
2.上海發展:上海的八寶鴨以上海城隍廟老闆店烹製最佳,深受食客歡迎。據說在上世紀30年代,有一位老顧客建議該店經營此類菜餚,當時店裡的廚師不知此菜的製法,便到位於市中心的大鴻運飯店買了一隻八寶雞回來仿製,後來將八寶雞改為八寶鴨,因鴨子胸腔比雞大,皮肉薄,容易蒸酥,從此八寶鴨比八寶雞更為著名。
《八寶鴨:書源的美食之旅》
在繁華都市的一條古老小巷裡,住著一位名叫書源的年輕人。書源對美食有著一種近乎痴迷的熱愛,他的味蕾就像是一個好奇的探險家,總是在尋找著下一個獨特的味覺體驗。而在這座城市眾多的美食之中,八寶鴨就像一顆隱藏在深處的明珠,散發著神秘而誘人的光芒,等待著書源去發現它的魅力。
書源第一次聽到八寶鴨這個名字,是在一次偶然的街邊閒聊中。一位老者回憶著往昔的美食盛景,口中不經意地吐出“八寶鴨”三個字,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懷念與嚮往,瞬間點燃了書源的好奇心。從那一刻起,八寶鴨就像一個神秘的謎題,在書源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書源開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探尋八寶鴨的蹤跡。他詢問了許多餐館和小吃攤,但大多數人只是聽說過這個名字,真正會做的卻寥寥無幾。然而,書源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彷彿他與八寶鴨之間有著一種無形的約定,一定要找到它,品嚐它,瞭解它。
在漫長的尋找過程中,書源結識了一位老廚師。這位老廚師曾經在一家老字號餐館工作多年,對傳統菜餚有著深厚的瞭解。當書源提到八寶鴨時,老廚師的眼睛裡閃過一絲驚喜和欣慰。他告訴書源,八寶鴨可不是一道普通的菜餚,它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複雜的製作工藝。
老廚師開始給書源講述八寶鴨的來歷。他說,這道菜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存在,最初是江蘇蘇州地區的特色菜餚,還曾經是宮廷名菜呢。在古代,它是富貴人家餐桌上的佳餚,製作這道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食材的選擇到烹飪的技巧,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書源聽得入神,他彷彿看到了古代的宮廷盛宴,一道道精美的菜餚被端上桌,而八寶鴨則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他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嚐這道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美食。
老廚師見書源如此痴迷,心中也十分感動。他決定幫助書源找到一家能夠品嚐到正宗八寶鴨的餐館。經過多方打聽和探尋,他們得知在城市的另一個角落裡,有一家隱藏在深巷中的小餐館,這家餐館的老闆據說有著獨特的手藝,他做的八寶鴨在當地小有名氣。
書源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