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芡,師傅笑著說:“這樣可以讓湯汁濃稠得恰到好處,太稠了口感不好,太稀了又裹不住豆腐。”
最後,師傅把煮好的麻婆豆腐裝盤,撒上花椒粉和翠綠的蒜苗。那麻婆豆腐端上桌的時候,色澤紅亮,豆腐嫩白,肉末棕紅,再加上翠綠的蒜苗點綴,簡直就是一件視覺和味覺的雙重藝術品。書源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那麻辣、鮮香的味道在他口中爆發開來。豆腐滑嫩得入口即化,肉末的香味與豆腐完美融合,花椒粉帶來的麻味和辣椒麵的辣味刺激著他的味蕾,讓他欲罷不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書源對麻婆豆腐的喜愛愈發深厚。他不再滿足於只是站在一旁看師傅做麻婆豆腐,而是想要自己親手嘗試製作。他開始跟著小餐館的師傅學習,從最基礎的切豆腐開始。
書源第一次切豆腐的時候,緊張得手都有些發抖。他切出來的豆腐大小不一,形狀也不規則。師傅在一旁耐心地指導他,告訴他切豆腐的時候要手穩刀平,下刀要果斷。書源聽了師傅的話,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終於,他也能切出像師傅那樣均勻的豆腐塊了。
在炒肉末的時候,書源也遇到了不少問題。他掌握不好火候,肉末常常會炒焦。師傅告訴他,炒肉末的時候要用中小火,並且要不停地翻動,這樣才能保證肉末均勻受熱,不會炒焦。書源按照師傅的方法去做,經過多次練習,他終於能炒出恰到好處的肉末了。
製作麻婆豆腐的過程中,最難的部分對於書源來說就是煮豆腐和勾芡了。有一次,他在煮豆腐的時候,因為晃動鍋子的力度太大,導致豆腐破碎了。他看著破碎的豆腐,心裡十分沮喪。師傅安慰他說:“這很正常,多練習就好了。煮豆腐的時候要輕一點,要有耐心。”在勾芡的時候,書源不是把湯汁弄得太稠就是太稀。師傅就手把手地教他,告訴他每次加入水澱粉的量和晃動鍋子的技巧。
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書源終於能夠獨立製作出一份美味的麻婆豆腐了。他做的麻婆豆腐,雖然還比不上師傅的,但也有了自己的特色。他的麻婆豆腐麻辣味更重一些,這也符合他自己的口味。
然而,書源心中有一個更大的夢想。他不想僅僅在這個小鎮上製作麻婆豆腐,他想要讓更多的人品嚐到這道美味的川菜。於是,他決定離開小鎮,去大城市闖蕩。
初到大城市,書源面臨著諸多困難。他找了很多餐館想要應聘廚師,但很多餐館都因為他沒有名氣,也沒有在大城市的工作經驗而拒絕了他。書源並沒有放棄,他在城市的一個角落裡租了一個小攤位,開始賣麻婆豆腐。
他每天早早地去市場採購新鮮的食材,精心挑選最好的豆腐和牛肉。他的小攤位雖然簡陋,但他做麻婆豆腐的時候卻一絲不苟。他按照自己所學的方法,認真地製作每一份麻婆豆腐。可是,剛開始的時候,生意十分冷清。很多路人只是匆匆看一眼他的攤位,就走過去了。
書源知道,要想讓大家接受他的麻婆豆腐,首先得讓大家品嚐到它的美味。於是,他在攤位前擺上一些小盤子,把麻婆豆腐切成小塊,免費讓路人品嚐。慢慢地,一些路人被麻婆豆腐的美味所吸引,開始購買他的麻婆豆腐。
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嚐了書源的麻婆豆腐後,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她對書源說:“你做的麻婆豆腐太好吃了,比我在很多大餐館裡吃到的都要正宗。”這個女孩是一個美食愛好者,她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分享了書源的麻婆豆腐。很快,書源的小攤位就有了一些名氣,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書源有了一些積蓄。他決定開一家自己的小餐館,專門做麻婆豆腐和其他川菜。他在餐館的裝修上花了很多心思,把四川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餐館的牆壁上掛著四川的風景畫,桌椅也選用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木質傢俱。
書源的餐館開業後,他更加註重麻婆豆腐的品質。他對食材的挑選更加嚴格,每一塊豆腐都要親自檢查,每一份牛肉末都要保證新鮮。他還根據顧客的反饋,對麻婆豆腐的口味進行了一些調整。他推出了不同辣度的麻婆豆腐,以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
有一次,一位來自國外的遊客來到書源的餐館。他從來沒有吃過麻婆豆腐,看著那紅亮的色澤,有些猶豫。書源熱情地向他介紹了麻婆豆腐的特色,還為他做了一份微辣的麻婆豆腐。這位外國遊客嚐了一口後,臉上露出了驚喜的表情。他對書源豎起大拇指,說:“this is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I have ever tasted.”(這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