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轉化為謀逆之心,一場驚心動魄的陰謀正在暗中醞釀。
時間來到地節四年(前 66 年)七月,炎炎夏日卻無法掩蓋住長安城上空瀰漫的緊張氣氛。就在這個月,霍家謀反的密謀最終還是敗露了。訊息一經傳出,朝野震驚。宣帝當機立斷,下令將罪魁禍首霍禹處以極刑——腰斬示眾。而霍雲、霍山眼見大勢已去,絕望之下選擇了自我了結,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隨著霍氏核心人物的伏誅,整個霍家一族也迎來了滅頂之災。無論是霍顯及其兒子,還是侄子、女婿等人,除了女婿金賞因及時告發謀反之事而僥倖獲得赦免之外,其餘眾人皆未能逃脫死亡或自盡的命運。曾經風光無限的霍成君亦被廢棄,幽居在昭臺宮中。十二年漫長歲月過去後,她終不堪忍受孤寂與屈辱,選擇了用自殺來結束這悲慘的人生。
此次事件牽連甚廣,長安城中竟有數以千計的人家受到株連,慘遭滅族之禍。一時間,血流成河,哀鴻遍野。昔日權傾朝野的霍氏家族就此灰飛煙滅,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慘痛記憶。
曾經顯赫一時的霍家,在經歷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族滅慘禍之後,霍光卻依然得以陪葬於茂陵之中。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甘露三年(公元前 51 年),此時的漢宣帝欣然接受了南匈奴的歸降,心情大好之餘,不禁憶起往昔那些輔佐自己立下赫赫功勳的大臣們。於是,他下令讓人繪製了十一位功臣的畫像,並將這些畫像懸掛於麒麟閣之上,以此來表達對他們功績的紀念與褒揚之情。而在這眾多功臣之中,霍光更是被列為首位。
然而,由於霍光身後其家族竟犯下謀反之罪,導致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悲慘結局。所以,儘管漢宣帝對霍光的功勞銘記於心,但出於種種考慮,在麒麟閣所繪的畫像旁,並未直呼其全名,而是尊稱其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
自那以後,霍光雖然已長眠地下,但他的英名卻始終受到漢朝歷代皇帝的尊崇與祭祀。待到漢成帝即位之時,這位新君有感於霍光生前的卓著貢獻,特意為其墓地增添了一百戶守墓之人,以確保他能得到更好的安息。
再後來,到了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朝廷又以食邑一千戶的優厚待遇,冊封霍光堂弟的曾孫霍陽為博陸侯,讓他負責供奉祭祀霍光,以延續這份對先人的敬意。
歲月如梭,轉眼已是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的十一月。在這個寒風凜冽的季節裡,漢明帝派遣使者攜帶中牢之禮前去祭拜蕭何與霍光。不僅如此,這位賢明的君主甚至還親自前往兩人的墓前憑弔拜謁,用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他對兩位先賢的敬重之意。
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統治後期出現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嚴峻局面,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陷入困境。然而,在昭帝即位後,幸得重臣霍光的盡心輔佐,局勢逐漸得到扭轉。
霍光深知要穩定社會、恢復生產,就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於是,他明智地採納了諫大夫杜延年等人提出的寶貴建議,堅定不移地繼續推行漢武帝末年所倡導的“與民休息”政策。這一決策使得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秩序慢慢恢復正常。
在此期間,昭帝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治國才能。他多次頒佈詔書,大力削減封建國家的財政支出,以減輕民眾的負擔。同時,還減免了百姓的田租、口錢以及更賦等賦稅,將中牟苑賞賜給貧困的人民,並提供種子和食物的賑濟貸款,幫助他們開展農業生產。這些舉措極大地鼓舞了民心,促進了農業的復甦和發展。
到了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七月,為進一步探討國家的經濟政策,霍光召集了眾多賢良文學之士來到長安,共同商議鹽鐵專賣等重要問題。這次會議被後世稱為“鹽鐵之議”,對於西漢的經濟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會後,朝廷根據討論結果下詔“罷榷酤”,即停止酒類專賣制度,並取消了“令民共出馬”的不合理規定,讓百姓能夠更加自由地從事商業活動和交通運輸。
此外,霍光在用人方面也獨具慧眼。他提拔張安世擔任右將軍兼光祿勳一職,作為自己的得力副手;而杜延年則被任命為太僕、右曹、給事中,協助處理政務。在這些能臣幹吏的通力合作下,漢朝的政治清明,朝野上下呈現出一片和諧融洽的景象。經過多年的努力,社會終於實現了安定繁榮,周邊各族紛紛前來朝貢,形成了“四夷賓服”的盛世局面。
他對那位能夠識破假冒衛太子劉據之人的京兆尹雋不疑讚不絕口。在應對外部局勢時,霍光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先是果斷地任命度